科研成果 by Type: 期刊论文

2023
Qin X, Yang P. Education, skill formation and inequality: An introducti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EPS. 2023;11:209-210.
Yang P, Liu Y.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Policy Diffusion: The Rise of the Non-university Sector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23.Abstrac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global tertiary expansion has been driven in part by the rise of the non-university sector. The growth of this sector, which includes vocational colleges, also contributes to increasingly divers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Prior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inter-state variation in national systems, while very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intra-state variation in the expansion of non-university sector. Building on the polic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model, this study uses event history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key drivers behind Chinese prefecture cities' adop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during the latest tertiary education expansion. The study employs a rich panel dataset from 273 Chinese cities between 2000 and 2014.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ocioeconomic and the politico-institutional contexts matter the most for cities' policy adop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policy diffusion is negative but not significant. Moreover, there is substantial heterogeneity across time and reg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adopters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ose of late adopters, and the diffusion paths vary within and across region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 affiliated non-university institutions is driven by a complex combination of socioeconomic, politico-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forces. Results highlight the regional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may override coercive pressure from nation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non-university sector expansion and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xt of less developed economies.
Lu W, Yang P, Zheng S, Zhou S. Natural disasters and high-stakes exa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Economic Review [Internet]. 2023;77:101899. 访问链接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2008 earthquake in Wenchuan, China serves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for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high-stakes exam performance among stud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four-year colleges between 2005 and 2011. Results of a generalize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show that, on average, the earthquake reduced a student's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CEE) standard score by 55% of a standard deviation.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China's economy, because earthquake exposure lowers a student's probability of being accepted to an elite college, pursuing a major in a high-salary field, and moving to a highly developed urban area for education or employment.
吴华杰, 杨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以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01):24-31.Abstract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以科技小院培养农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案例,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从时空维系、社会网络构建、信任知识生产三个方面,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共同体在相互介入、共同事业、共享技艺库三个维度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可行的路径。
Yang P. The winner’s curse? Temporal and spatial impacts of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on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23.Abstract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redentials and jobs in advanced countries, while its impacts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have received less academic attention.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lacuna, the paper utilizes rich information from China’s national surveys of college graduates from 2003 to 2019 and multiple waves of census data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ffects of tertiary education expansion on college graduates’ job sorting. Regression results from the fixed effects model and the two-stage least-squares model indicate that, o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has weakened ties between college credentials and quality job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Recent graduates are more likely to work in informal, non-urban, and non-public sectors, and the college earnings premium has also declined. There is a persistent gap in employment outcomes between bachelor’s and associate degree holders. On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 growing enrolment size leads to skill sorting towards low skilled regions.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dynamic effects of college credentials may be explained by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cohort crowding after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This paper calls for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merit of further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regarding its potential impacts on intergenerational inequality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刘海骅, 杨钋, 金红昊. 综合支持计划对资优困难大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北京大学“燕园起航项目”为例. 教育学术月刊. 2023;(06):57-66+82.Abstract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资本的匮乏,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资优大学生在学业准备和发展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为支持此类学生的发展,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开始突破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着手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支持计划。本研究以北京大学“燕园起航项目”为例,采用本科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考察了该项目对高校资优困难生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以辅导员一对一咨询为核心的深度辅导类活动显著提升了受资助学生的学业表现、通用能力和向党组织靠拢行为。以党史学习、主题游览为核心的实践出行类活动,对经济困难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项目还可以弥合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通用能力方面的发展差距。综合支持计划有助于为资优困难生提供信息资本、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和发展文化资本,从而改善他们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就读经历和发展质量。
杨钋, 韩晓峰. 薄弱学校何以参与集团化办学——来自北京市T区SD学校的个案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2023;(06):88-96.Abstract
合法性危机是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的重要原因与表征,薄弱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后,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变得紧密,多重合法性得到增强,劣势竞争地位得以转变。具体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集团主要影响其规制合法性,通过政策规制、资源分配来控制学校组织,激励学校及内部成员遵循自我利益满足的响应策略;专业团体、教育集团、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共同影响其规范合法性,其中教育集团影响学校理念、价值观,社会期待影响师生心理荣誉感和情感倾向,促进教师积极内化新观念和价值观;来源于师生的认知合法性是最深层次的合法性,促使师生形成共同理解和文化认同,引发自觉行动。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对薄弱学校的影响依次递进,学校及其内部成员行动响应遵从自利到自觉的逻辑秩序,并表现出对资源和价值观的重视。
熊慧, 杨钋. 自我主导力视角下导生互动影响硕士生个体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04):59-70.Abstract
为了有效评价和提升研究生的个体发展质量,需要引入适当的中层理论和评价指标。以硕士生为对象,把自我主导力、创新能力、职业成熟度作为硕士生个体发展质量的代表性指标,分析了导生互动对硕士生个体发展质量的影响路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导生互动对硕士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中,自我主导力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是硕士生个体发展质量的核心。研究结果为建立硕士生个体发展质量和导生互动质量动态监测机制、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导生互动质量文化提供了实证支持。
刘云波, 张叶, 杨钋. 职业教育与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得——基于年龄与世代效应的分析. 教育研究. 2023;44(01):128-143.Abstract
职业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当下普职分流所引发的教育焦虑紧密相关。基于2003—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获得的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人群的职业声望显著高于普通高中教育人群,而高等职业教育人群的职业声望显著低于普通本科教育人群。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地位的影响存在年龄和世代效应。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职人群和普通高中人群的职业声望差距逐步拉大;随着世代的更替,中职人群和普通高中人群的职业声望差距逐渐缩小。对社会地位等级自评的分析发现,中职人群低估了其获得的实际社会地位,存在认知偏差。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获得既受微观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也深刻地烙上宏观社会变迁的印记。提高职业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效应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应关注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成长,给予技能人才公平待遇,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
2022
杨钋, 颜芷邑. 寄宿如何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40(08):67-82.Abstract
近几十年来,随着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推行,我国大规模兴建寄宿学校。目前,学术界对寄宿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存在不同看法,缺乏对影响机制的讨论。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和2014—2015两期数据,探讨寄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发现寄宿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对女生、农村学生、非留守儿童、家庭富裕的学生更大。在影响机制方面,通过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管理的考察,发现寄宿通过减少亲子互动、增加校内霸凌行为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寄宿学校内,同伴的负面情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在规定学习时间长和管理严格的学校中,寄宿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负面影响更大。中国寄宿学校的兴建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社会力量等层面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寄宿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推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公平与均衡化。
杨钋, 王琼. 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改进研究. 高等教育评论. 2022;10(01):44-54.Abstract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质量困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为创业课程的改革方向。本文利用课程层面的课堂学生投入调查问卷,基于6所高校1393名修读创业课程学生的实证数据,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课程中存在师生互动情况不理想、授课方式未能与传统学术教学法区分开来等问题。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有必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师生主观观念和客观条件的构建、本土化体验式教学内容的开发等方面进行改进。本文结合一个高校创业课程质量改进案例,说明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高校创业课程。
曹宇莲, 杨钋 郑世林. 地震降低城市吸引力了吗?——汶川特大地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 教育经济评论. 2022;7:46-71.Abstract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技能人力资本流动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本文利用2003—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汶川地震后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概率显著下降,且外地生较本地生下降更多,但该负向影响不会长期存在。第二,地震后成绩越好的四川毕业生离川就业的概率越大,家庭处于中间阶层的四川毕业生离川就业的概率更大。第三,地震后劳动力需求扩张的在川行业和岗位更容易留住四川毕业生,继续留川的毕业生享受了更高的工资待遇。本文研究丰富了自然灾害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为地方政府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和受灾地政府出台人才吸引政策提供了依据。
杨钋, 金红昊 刘海骅. 相对贫困视域下“双一流”建设高校贫困生识别策略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2022;3:45-51.Abstract
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提供支持性的制度环境,学生资助体系是其中关键一环。在"后扶贫时代","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于对学生贫困状态的准确判断,但是学界缺乏对相对贫困学生群体的科学识别。基于相对贫困理论与可负担性原则,对研究型大学贫困生常用认定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并采用"全国高校学生教育支出调查"数据比较上述识别方法的效果。研究发现收入法、支出法、收入-支出双指标差值法和比值法在高校贫困生认定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模拟分析表明,通过调整相对贫困线标准,有望提升双指标比值法的识别精度,从而更为科学地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相对贫困学生群体。
2021
金红昊;杨钋. 学业支持对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舒解效应——基于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比较研究.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5:9-16+24.Abstract
在学术竞争与职业发展等多种压力源影响之下,博士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群体。基于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博士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且针对性的学业支持体系建设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指导、经济资助以及职业规划等领域的学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博士生的焦虑情绪,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基于博士生行动力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学业支持对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舒解效应,需建立在博士生自身积极行动的基础之上方能奏效。鉴于此,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并为博士生提供全面的学业支持体系,以改善博士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金红昊 杨钋. 学生课外补习参与的同伴效应研究. 教育经济评论. 2021;6:66-82.Abstract
在密集型育儿模式下,教育投资逐渐从学校场域内延伸至学校场域外,愈来愈多的家庭购买课外补习,以期帮助子女在升学选拔中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同伴是学生学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核心参照群体,会对学生及家庭的教育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同伴效应的视角切入,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探讨同伴对学生课外补习参与的影响,并对内在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学生课外补习参与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就其影响机制而言,班均课外补习参与率的提升会改变学生家长对于课外补习效用的认知,并增加班级内部的学业竞争压力,从而提升学生个体参与课外补习的可能性。本文研究结论不仅从学理层面揭示了教育竞争和课外补习参与之间的关联性,更能从实践层面为合理引导学生的课外补习参与行为提供政策启示。
赵雨红 杨钋. 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教育期望不平等——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 教育经济评论. 2021;6:51-69.Abstract
教育期望是理解教育成就方面性别不平等的重要视角之一。文章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初中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父母、社群和学生自我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会转化为男生教育期望的相对优势,转化为女生教育期望的相对劣势。路径分析发现,具体影响机制是外界环境中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观念和行为,通过影响学生自我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学生的数学成绩,最终影响个体的教育期望。研究结论对理解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和教育不平等的再生产具有参考价值,对促进教育期望和教育成就的性别平等提供了一些启示。
谢建新 杨钋. 政府与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效提升路径. 科技管理研究. 2021;41:94-99.Abstract
通过深入调研广东、福建和江苏等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的核心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创新条件、母体高校创新条件、创新能力、院校合作及双重创新网络特征;通过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得到导致新型研发机构高创新成效的组态路径构型。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是影响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的必要条件,且其均通过创新网络发挥影响作用。最后,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出鼓励与母体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与区域高校和产业合作、激励实施成果转化和管理制度现代化、设立研究基金和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灵活化组织体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等对策建议。
王琼 杨钋. 高校创业课程学生投入的内涵与测量工具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 2021;6:67-75.Abstract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普及,呼吁创业课程质量改进和提升的诉求日趋强烈,然而国内尚缺乏成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课程测量和效果评价工具。"课程层面学生投入调查问卷"(CLASSE)体现了"学生投入"视角,关注课程实施中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师生互动水平和学业挑战度,用以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及其对课程的评价,这些与"金课"的意涵相契合。文章将该问卷引入我国创业教育的课程评价中,进行了本土文化改造和信效度检验。基于4所高校70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改造后的测量工具效度和信度表现良好。研究认为,该量表可以发展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工具,用以提升我国高校创业课程的学生投入和课程质量;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可发展成为其他实践导向型课程的测量工具。
金红昊 杨钋. 青少年恋爱行为的同伴效应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21;19:64-83+189.Abstract
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同伴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文化规范的限制,青少年往往抗拒同父母、教师沟通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同伴团体成为他们获得社会支持、了解恋爱相关信息、习得与异性相处模式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多水平回归模型检验了青少年恋爱行为中的同伴效应。研究发现,核心同伴的恋爱行为会显著提升青少年发生恋爱行为的可能性。就其影响机制而言,同伴的恋爱行为会改变团体内部对于恋爱的观念和态度,从而引发青少年自身对恋爱的期待。此外,同伴规模在青少年恋爱行为的同伴效应中发挥调节作用。在人数较少的核心同伴团体内,恋爱行为的同伴效应会明显增强。
贝凯·泰勒, A 贝凯·弗朗西斯 杰瑞米·霍根 安. 学校中的成绩分组:对于公平的启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21;19:2-18+188.Abstract
按成绩分组是英国学校中组织学生形成班级进行教学的主要做法,尽管有证据表明成绩分组对学习者总体没有益处,事实上对先前成绩中等和较低的学生不利,但它仍然存续了几十年。本文概述了教育领域的成绩分组实践及其盛行的原因,并报告了"学生分组最佳实践"项目最近的关键发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学生分组最佳实践的原则。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