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 郭树清, 秦晓, 殷介炎, 康义, 林毅夫, 乌杰, 谷永江, 张光瑞.
抓紧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和管理体制改革案. 中国科技产业. 2005;(3):28-30.
林毅夫.
中国需要怎样的MBA教育.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6):136-137.
Abstract中国 MBA 教育的问题背景中国的 MBA 教育要想取得成功,教育者必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真的为企业家、经理人在行进中拨开中国社会迅速变革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林毅夫.
中国已经出现"通缩". 商界名家. 2005;(12):12.
Abstract会不会真的出现通货紧缩?从严格的定义来看,今年9月份,我们已经是通货紧缩了,比我预期的还早.
陈锡文, 蔡昉, 林毅夫.
中国农村如何突破"温饱陷阱"?. 中国经济周刊. 2005;(47):24-25.
Abstract只有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 活动中,真正体现农民是 主体了,问题才能真正解 决,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 体制创新的问题.
林毅夫, 胡书东.
中国经济学的百年回顾. 中国招标. 2005;(42):33-37.
Abstract经济学的传播:危难中国的渴求经济学的初步繁荣:30、40年代中国的折射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孪生兄弟21世纪: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林毅夫.
中国扶贫政策的合理调整. 财经. 2005;(9).
Abstract中国贫困问题发生新变化,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问题,扶贫战略和政策也需要相应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林毅夫, 李志赟.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 经济学(季刊). 2005;(3):913-936.
Abstract该文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的现时状况、改革历程、问题根源与改革方向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由于承担了政策性负担而丧失了自生能力,而金融体系由于承担着为国企服务的任务,所以也变相承担了国企的政策性负担.中国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先剥离它们的政策性负担,然后再着手解决内部治理机制问题.
林毅夫.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18):28-31.
林毅夫.
寻找新时期改革的动力-改革动力源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论坛. 2005;(8):16-17.
Abstract截至2004年底,中国70.8%的人仍以农业为生,58.2%的人还居住在农村.在农业大国地位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目前中国改革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村问题,探讨新时期农村的改革问题,不仅能惠及"三农",还能为整个中国的新一轮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改革促进中国农村的新发展,以构建和谐的中国社会.
林毅夫, 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经济研究. 2005;(7):35-44.
Abstract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该文认为,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且常常不能提供充分的担保或抵押,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而非正规金融则在收集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信息优势是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本性原因,金融抑制只是一个强化因素,同时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各种特征也都源于其存在的根本逻辑.该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证明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林毅夫.
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 小城镇建设. 2005;(8):13-15.
Abstract1999年7月,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政策性研究简报》上,发表了题为“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的文章,宣称“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既为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刺激国内需求。其时,中国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但内需不足、市场疲软。整整6年了,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的判断是,中国现在仍然“生产能力全面过剩”、“供给大于需求”。他分析“2003年在十六类商品中只有四类(农产品,金银珠宝,印刷品、出版物,燃料)价格是上涨的,其他十二类商品的价格继续下跌。“2004年除了上述四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商品增加了两类一是饮料,因为上游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起;另一类是建材,因为2003、2004年投资过热,建材需求增加超过供给增加。但其他十类商品,全部都是制造业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品、电器、通信等等,价格从1998年以来已经连续下降了近100个月。生产能力大幅过剩,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仍然普遍存在于这十类商品。”据此,林毅夫认为“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同时,他指出,中国的通货紧缩“不是由泡沫经济破灭触发,而是由于前一段时期投资过热,等投资建成之后生产能力突然大增,需求的增加赶不上供给的增加,于是物价下降形成的。”因此,“一般居民财富并没有减少。”在林毅夫看来,“中国即使在下半年或是明年出现通货紧缩,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和社会各界也不用有过度反应。”因为“中央政府将继续支持公共投资,而中国经济仍将维持强劲增长,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在9%左右,明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会低于8%”。如何消除对中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的通货紧缩?可以说,林毅夫开出的方子与其6年前宣称的“新农村运动”别无二致“需要动用积极财政政策来维持一定投资增长时,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跟生活有关的各项基础设施,把中国的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释放农村的存量购买力。这样既可消化掉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居民真的有购买能力吗?作为农业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一直关注着农村的改变。他看到的是,“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不少地区,农民的房子都盖了三茬了,原来的茅草房,改成砖房,一层的砖房隔几年又拆掉了,盖成两层,两层又拆了,盖成三层。这种现象说明,农村还是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可是由于缺乏自来水、下水道、电视信号,电价高、电压不稳,道路状况不好,等等和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农民对电器用品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村厨房、厕所的现代化。”本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央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巨大的决心和勇气,国家已开始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依据中国目前的实力和发展特点,公共财政的阳光只能逐渐照耀到广大农村。现阶段,如何以有限的财政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林毅夫依然认定,只有启动农村市场。而“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运动”“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把中国的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在进行时。林毅夫教授6年前的文章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本刊编辑、节选其旧文“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以飨读者,并期冀此文能对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有所助益。
林毅夫.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减少农村劳动力. 财经. 2005;(20).
Abstract要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主要的途径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使他们从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需求者.
王荣华, 季塔连科, 杜维明, 汤一介, 叶舒宪, 葛剑雄, 石之瑜, 林毅夫, 王赓武, 乐黛云, et al. 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2004·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言选登.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1-18.
Abstract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国学者从"多元视野"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再次构筑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里选登的主要是对传统汉学(SINOLOGY)与"中国学"(CHINA STUDIES)及其关系的不同见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学术传统的较新看法.中国学脱胎于、基础于汉学并且扩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实际上是跨学科和多层面的,这渐成共识;但是,如何继承汉学传统,如何对待资料及其考据和整合,则要进一步讨论.该文据速记整理,可以窥见一些正式论文集看不到的内容.
林毅夫.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否会成功. 民主. 2005;(9):10-11.
Abstract7月21日。政府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8.27元升到8.11元,升值2%,幅度很小;一方面“恢复”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并“参考”而不是“钉住”一篮子货币。这次汇率政策改革是否能够达到政府所期望的目的,即人民币汇率不再
林毅夫.
商学院何为-管理教育如何承担商业责任-中国需要怎样的MBA教育.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6):134-137.
Abstract本期《商业思想家》论坛所要探讨的命题是:商学院应该在商业社会中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换言之,商业管理教育应该如何承担商业责任?
林毅夫, 张寒.
难得机遇. 新远见. 2005;(1):84-85.
Abstract青年华高的中国机遇新远见:您作为"青年华商峰会"联合主席及青年华商峰会组委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为青年
林毅夫.
林毅夫:建设中国新农村. 商务周刊. 2005;(23):110-111.
Abstract20年以来,林毅夫已经习惯于每天早晨7点起床,凌晨12点后离开办公室。他不知疲倦地体味着学术研究的乐趣。“中国现在发展很快,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我每天都很充实,没有时间感到疲惫。”林毅夫说。 这位1952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并在1979年冒死从金门泅渡回大陆的学者,在北京大学获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后,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之邀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4年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1986年,林毅夫又到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1987年,林毅夫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家。11年前,他负责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该中心主任至今。 最近,林毅夫开始研读“十一五”规划中有关中国农村的发展战略,撰写的一系列论文重提他呼吁多年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他的同事卢锋教授说:“让林毅夫读‘十一五’规划,我们一起读林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