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

Citation:

林毅夫. 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 小城镇建设. 2005;(8):13-15.

摘要:

1999年7月,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政策性研究简报》上,发表了题为“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的文章,宣称“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既为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刺激国内需求。其时,中国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但内需不足、市场疲软。整整6年了,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的判断是,中国现在仍然“生产能力全面过剩”、“供给大于需求”。他分析“2003年在十六类商品中只有四类(农产品,金银珠宝,印刷品、出版物,燃料)价格是上涨的,其他十二类商品的价格继续下跌。“2004年除了上述四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商品增加了两类一是饮料,因为上游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起;另一类是建材,因为2003、2004年投资过热,建材需求增加超过供给增加。但其他十类商品,全部都是制造业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品、电器、通信等等,价格从1998年以来已经连续下降了近100个月。生产能力大幅过剩,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仍然普遍存在于这十类商品。”据此,林毅夫认为“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同时,他指出,中国的通货紧缩“不是由泡沫经济破灭触发,而是由于前一段时期投资过热,等投资建成之后生产能力突然大增,需求的增加赶不上供给的增加,于是物价下降形成的。”因此,“一般居民财富并没有减少。”在林毅夫看来,“中国即使在下半年或是明年出现通货紧缩,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和社会各界也不用有过度反应。”因为“中央政府将继续支持公共投资,而中国经济仍将维持强劲增长,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在9%左右,明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会低于8%”。如何消除对中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的通货紧缩?可以说,林毅夫开出的方子与其6年前宣称的“新农村运动”别无二致“需要动用积极财政政策来维持一定投资增长时,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跟生活有关的各项基础设施,把中国的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释放农村的存量购买力。这样既可消化掉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居民真的有购买能力吗?作为农业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一直关注着农村的改变。他看到的是,“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不少地区,农民的房子都盖了三茬了,原来的茅草房,改成砖房,一层的砖房隔几年又拆掉了,盖成两层,两层又拆了,盖成三层。这种现象说明,农村还是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可是由于缺乏自来水、下水道、电视信号,电价高、电压不稳,道路状况不好,等等和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农民对电器用品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村厨房、厕所的现代化。”本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央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巨大的决心和勇气,国家已开始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依据中国目前的实力和发展特点,公共财政的阳光只能逐渐照耀到广大农村。现阶段,如何以有限的财政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林毅夫依然认定,只有启动农村市场。而“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运动”“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把中国的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在进行时。林毅夫教授6年前的文章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本刊编辑、节选其旧文“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以飨读者,并期冀此文能对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