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2007

2007
胡壮麟. 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记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 中国外语. 2007;(3):15-17.Abstract
2006年9月,《中国外语》在京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我在会前赶忙看了一些材料,武装自己,发现所谓“学术规范”是针对“学术腐败”而言的。会前,有幸与教育
胡壮麟. 习得与学得. 中国外语. 2007;(2):1+65.Abstract
几年前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召开了“首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组织者邀请我参加这个盛会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胡壮麟.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6):403-408.Abstract
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种倾向.前者试图建立自主语言学,后者力求在不同学科中建立跨学科的联系,以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虽然两者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有贡献,但当前更倾向于跨学科发展.这一趋向有其哲学理据,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到二十世纪末的认知科学的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内涵,新技术的发展和它所导致的多媒体、多模态和多元智能的出现,以及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索,都证明了跨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语言学研究本身看,也需要跨学科的研究,以便从不同视角对人类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1-10.Abstract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学的建立和对普通符号学的展望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有些观点在符号学研究者中有不同反响.代表英美传统的皮尔斯发展了符号范畴,但他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因此仍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随后的社会符号学发端于韩礼德的"语言是社会符号"的理论,关注的是特定于某一文化某一社团的符号实践.这一理论推动了多模态表达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多模态符号学.该文首先讨论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进一步介绍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机符号学;对一些具体问题分别作了论述,如作为符号系统的符号资源、以屏幕代替书本的多模态符号的设计以及由话语参与者实现的连贯.最后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胡壮麟. 解读韩礼德的 APPLIABLE LINGUISTICS.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6):1-6.Abstract
2006年3月26日韩礼德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研究意义: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的主旨报告.该文就适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可用语言学的意义差异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论述适用语言学的长期目标是为了建立语言的意义发生系统,其工作机制是以社会理据来解释和描写语义发生,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研究智能应用.此外,还谈及适用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关系.
胡壮麟. 计算机中介交流的社会语言学思考. 外语电化教学. 2007;(1):3-13.Abstract
计算机中介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是两人或多于两人使用计算机支持的媒介互动和/或相互影响的任何交流形式.鉴于计算机中介交流固有的社会性,传播学者、社会语言学家、语言人类学家等都在研究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观察人们在网络话语环境下如何使用语言和处理相应的问题.该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扼要汇报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人机对话、虚拟社区、在线身份、性别差异、权势、公开性与隐私性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
胡壮麟. 从多元符号学到多元智能. 外语与翻译. 2007;14(4):1-8.Abstract
该文论述上世纪以语言学为主体的符号学研究向新世纪的多元符号学发展的趋势.符号学家关注体态语、绘画、照片、音乐、事物,以及所有这些系统的复合关系、意义系统和符号价值.符号学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充分运用多元感知能力和掌握多模态化的表述手段.多元符号学和多模态化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传递和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多元智能的研究和实践,使年轻一代不仅能够识读和理解各种渠道的信息,也会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二十一世纪人,如果不能掌握多元化读写能力,意味着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将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自己不仅要掌握有关技术,还要意识到学习新技术的有效策略和复杂的社会政治影响等.这便要求教师注意自我发展,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使教师胜任多元智能的教学要求.
胡壮麟.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 外语教学. 2007;(4):1-5.Abstract
POWERPOINT软件自1980年代中开发以来,日臻完善,已成为人们在公众场合下信息传递时喜用的演示手段之一,但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该文在回顾其历史发展以后,对两种意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利大于弊.出现不同意见的原因在于有些学者不能区分作为工具的POWERPOINT软件,作为语篇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作为语类的POWERPOINT演示形式.其次,持反对意见者,忽略了演示者与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互动,和演示者与受众的互动.第三,作为语类的POWERPOINT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融合成多种文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