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4
蔡昉, 林毅夫. 中国人怎样养活自己. 粮食问题研究. 2004;(2):43.
林毅夫. 中国经济增长没有现成模式. 政策. 2004;(3):26-27.Abstract
最近,国外一些经济学界和新闻媒体对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有疑问?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1998年以后,出现两个新的经济现象:一个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伴随通货紧缩;一个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反而下降.而这两个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从未遇到过的.因此,我认为消除国外的疑问,必须全方位、多视角地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 中国经济高增长真实可信. 经营者. 2004;(3):46.Abstract
尽管"非典"疫情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1%.一些海外媒体对此表示怀疑,认为中国早在1998年就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势头,而这之后的5年间,中国经济却保持了年均7.8%的增速.
林毅夫. 中国减贫面临新挑战. 经济研究参考. 2004;(71):32-33.AbstractPKU 
中国减贫努力在过去二十多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贫困、增长、平等”在中国也还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中国在减贫问题上
林毅夫. 中国经济:真实增长如何持续. 财经界. 2004;(3):18.Abstract
我们不仅想知道中国过去的增长速度是不是真的,更想知道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持续.
林毅夫. 制定"十一五"计划应考虑的十个战略问题. 宏观经济研究. 2004;(1):11-14,34.PKU 
林毅夫, 刘明兴, 章奇.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 2004;(8):81-89,127.AbstractPKU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政府常常要追加投资、增加贷款、减少税收、并提供财政补贴,这种现象被亚诺什·科尔奈(KORNAI,1 986)称为"预算软约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分析了预算软约束现象的根源.我们认为是政策性负担而不是所有制归属导致了此现象.该文的目的在于用中国工业企业的统计资料来检验政策性负担对预算软约束的影响,以及其他竞争性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我们的假说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林毅夫. 征地:应走出计划经济的窠臼. 中国土地. 2004;(6):32-33.PKU 
林毅夫, 刘培林. 振兴东北;不能采取发动新一轮赶超的办法. 国际融资. 2004;(4):20-22.Abstract
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而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措施和战略振兴东北,目前的认识可以说还不统一。根据媒体的报道,不少人士认为应该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们认为,中央的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本而言,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东北老
林毅夫, 李志赟.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 经济研究. 2004;(2):17-27.AbstractPKU 
该文在一个动态博弈的框架下,考察了政策性负担与转轨经济中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策性负担将导致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当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政策性负担必然带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而且,预算软约束同企业的公有制性质无关,在同样承担政策性负担的条件下,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容易产生预算软约束,并且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补贴.当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时,政府剥夺企业的生产自主权往往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
林毅夫, 李志赟.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 新华文摘. 2004;(10):28-30.
林毅夫. 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6):32-35.
鞠建东, 林毅夫, 王勇. 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 经济学(季刊). 2004;(4):27-54.Abstract
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该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该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
林毅夫. 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2004;(6):15-16.Abstract
怎么利用信息化来推动以及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信息化的作用. 首先,应该谈到信息化跟传统产业的关系,以及怎样用信息化来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对于存货管理、零部件管理、各种人事资料管理等等,传统产业过去只能靠人来管理.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管理可以降低成本.如果要使传统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维持竞争力,就必须把各种可能的成本大量降低.可以说,信息技术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
林毅夫.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江苏企业管理. 2004;(8):8-10.Abstract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显现,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林毅夫.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经济前沿. 2004;(8):4-6.Abstract
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内在缺陷相当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显得尤为迫切.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出发点必须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建立起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不过,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完整的,不仅仅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体系,而且需要对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支持必不可少的大中型投资项目中的重要作用.证券市场也应该逐步规范.另外,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还需要其它领域的配套改革,否则金融体制改革很难成功.
林毅夫, 蔡颖义, 吴庆堂. 外包与不确定环境的最优资本投资. 经济学(季刊). 2004;(4):119-138.Abstract
该文以需求不确定性为切入点,为外包生产行为提出一个解释.当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时,我们分别考虑存在与不存在外包可能性的两种情况下的最优资本投资模型.我们发现,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外包行为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而且,在存在外包可能性的情况下,生产品牌产品的垄断厂商可以借此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此外,我们还发现外包的成本对于垄断厂商的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影响.
林毅夫. 未来几年将面临严重通缩. 现代领导. 2004;(4):4.Abstract
作者认为,由于去年房地产、汽乍和钢铁等行业的投资过热,未来中国将面临这些领域的供给能力大大过于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将面临比1998年更为严重的通贷紧缩.这是一家之言,供读者参考.
林毅夫. 调节利率水平 增强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信息. 2004;(20):64-65.
林毅夫. 什么是最优的金融体系. 财政监督. 2004;(7):15.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