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06
林毅夫, 胡葆森, 邹高禄, 尹成杰, 哈继铭, 杜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现行土地流转制度. 城市开发. 2006;(3):26-27.
林毅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注意五个问题. 中国西部科技. 2006;(24):12.Abstract
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要求全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就全国而言,按照目前的收入增长态势,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但是如果农村收入按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每年只有4%左右的速度增长,到了2020年全国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农村收入将会不足1000美元,城乡差距将会非常巨大,农村就不是全面小康,到了2020年,也就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而且,如果农村和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不改善,到2020年还像有些人形容的那样“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在巨大的收入和生活环境的差距下,我国也难有和谐的社会。所以,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林毅夫. 建设新农村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改革. 2006;(3):5-6.
林毅夫. 缓解"三农"问题要靠金融创新.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6;(3):16-17.Abstract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内容, 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发了两个一号文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在政府的努力下,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为近几年来最好的成绩。但是, 农民收入水平还很低,城乡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农户发展生产需要金融支持是农村政策研究者的共识, 也为国内外的许多经验所证实。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虽然讨论多年,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农户信息和担保,而给农户贷款的意愿很低,贷款难仍然是农户发展生产的关键限制。为此,我们提出如下“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金融创新方式,来解决此问题。
林毅夫. 机遇大于挑战:崛起不是梦. 人民论坛. 2006;(24):9-10.Abstract
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后发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保持增长面临着来自经济的周期波动、城乡差距扩大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林毅夫, 潘士远, 刘明兴.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 经济学(季刊). 2006;(2):695-714.Abstract
Lin(2003)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成功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主要根源在于它们的政府采取了不适当的发展战略??赶超战略.该文试图将Lin(2003)的上述思想初步模型化,在统一的技术选择模型的框架内研究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以及以扭曲的价格、计划的资源配置和缺乏自主权的微观主体为特征的三位一体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展战略和这个三位一体经济体制对经济收敛的影响.
林毅夫, 易秋霖.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 国际贸易问题. 2006;(2):5-18.Abstract
祖国大陆具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其经济发展会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增长潜力.祖国大陆将成为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台湾地区经济可能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条件之一是推进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利用祖国大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
林毅夫. 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建议. 财经文摘. 2006;(2):39-40.Abstract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展望2006年的宏观经济,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通赁紧缩可能再度出现,我国从1998年开始的那一轮通货紧缩背后的原因是生产能力全面过剩,2003,2004,2005年我国经济从物价指数来看走出了通缩,但这只是源于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食品,饮料价格上涨,房地产,汽车,建材等少数几个部门的投资过热导致建材,能源价格上涨的表面结果.实际上,绝大多数工业制造业部门的价格指数依旧延续着1998年以来的下跌趋势,表明着绝大多数部门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并未消除.
林毅夫.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北方经济. 2006;(5):5-6.Abstract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
林毅夫.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世纪桥. 2006;(4):65-66.Abstract
温总理在今年政府报告中谈到,2006年面临五个新问题:第一、粮价走低,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小,农民增收的压力非常大,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在投资上还有过热的可能性。第三、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降,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多,潜在金融风险增加。第四、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第五、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采矿方面的安全事故非常多。
林毅夫.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国情国力. 2006;(4):4-9.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可比价格计算,2004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4.7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6.2%,为同期世界各国之冠。但是,90年代后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三农"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均以"三农"
林毅夫, 姜烨. 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 管理世界. 2006;(1):29-40.Abstract
在利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对要素禀赋、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结构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省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结构的差异能够有效地解释各省银行业结构的差异:赶超越严重的地区,银行业结构越集中;经济结构越偏向于重工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银行业结构越集中.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出的分析框架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潘士远, 林毅夫. 发展战略、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收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2):3-13.Abstract
该文的研究表明,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知识吸收能力较高,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实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且违背的程度比较严重,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会逐渐下降趋于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林毅夫.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科学决策. 2006;(8):28-29.
林毅夫, 王建, 袁刚明, 宋国青.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专家观点. 财经政法资讯. 2006;(1):59-60.Abstract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很可能会再度出现通货紧缩,不过经济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解决通缩应当避免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问题,尤其是对投资、贷款发放应审慎.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和新增贷款都集中在 6月份,应该避免用贷款启动市场,形成新的过剩生产能力.应对通缩的对策是要启动农村需求.收入和基础设施两个因素限制了农村消费.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多投资一些和
王平, 林毅夫. 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理论参考. 2006;(1):23-24.
2005
吴敬琏, 郭树清, 秦晓, 殷介炎, 康义, 林毅夫, 乌杰, 谷永江, 张光瑞. 抓紧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和管理体制改革案. 中国科技产业. 2005;(3):28-30.
林毅夫. 中国需要怎样的MBA教育.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6):136-137.Abstract
中国 MBA 教育的问题背景中国的 MBA 教育要想取得成功,教育者必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真的为企业家、经理人在行进中拨开中国社会迅速变革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林毅夫. 中国已经出现"通缩". 商界名家. 2005;(12):12.Abstract
会不会真的出现通货紧缩?从严格的定义来看,今年9月份,我们已经是通货紧缩了,比我预期的还早.
陈锡文, 蔡昉, 林毅夫. 中国农村如何突破"温饱陷阱"?. 中国经济周刊. 2005;(47):24-25.Abstract
只有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 活动中,真正体现农民是 主体了,问题才能真正解 决,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 体制创新的问题.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