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1995
汤一介.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4):50-52.Abstract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汤一介《中国文华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是钱穆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该文的“前言”中钱先生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又说:“我深信中国...
汤一介. 《安祥禅》序言. 佛教文化. 1995;(1):44.Abstract
佛教书刊的出版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乃至港台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佛教书评体系?其功能有二:一是为广大读者提供购书指南,二是兼具相当水准的文化评论。俗话说看花空易栽花难,《佛教文化》愿率先尝试,从本期开始,拿出一定篇幅开始佛教自己的书评工作,希望得到读者和出版界的合作支持。 行云
1994
汤一介.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读书. 1994;(3):146-148.Abstract
读《读书》一九九三年十二月《说》一组讨论《最是文人有自由》和《最是文人不自由》的文章,不觉手痒,也想写上几句。我想先讲一个故事,这是真实的故事:大概在一九八○年吧!有一次我去看冯友兰先生,偶尔谈到在文化大革命时的情形,那时我和冯先生是邻居,虽然我有时也挨批斗,冯先生挨斗的次数就比我多多了,这种隔三岔五的批斗,是很不好受的。我问冯先生当时如何对待,冯先生说:“在批斗时,我心里就默念慧能
汤一介. 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论坛. 1994;(1):6-7.Abstract
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文化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殖民体系瓦解,因而"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也随之破产了,世界文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这就是世界文化正朝着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民族...
汤一介.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4):57-58.Abstract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汤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因而“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也随之消解了,世界文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这就是世界文化正朝着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的方向发...
汤一介. 儒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哲学史. 1994;(4):20-22.Abstract
儒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特别是儒学对于现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打算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儒学中当然有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但它是否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甚至对今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呢?我认为,它无疑是有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我们可以从若干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意
汤一介. 儒学的现代意义. 百科知识. 1994;(3):10-12.Abstract
儒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特别是儒学对于现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打算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儒学中当然有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但它是否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甚至对今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呢?我认为,它无疑是有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我们可以从若干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意
汤一介.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社科信息文荟. 1994;(16):31-33.Abstract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讨论。该文主旨是在论证今后一个阶段,世界的形势将继续以“冲突”为主旋律,而且其根源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起的。在这篇文章开头有如下两段:
汤一介.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哲学研究. 1994;(3):17-21.
汤一介. 孔子——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神州学人. 1994;(8):41-42+44.Abstract
平凡而又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作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作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警察局长,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吹捧的那样,似乎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道貌岸然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更不是一个天生的神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喜怒哀乐的现实中的人。但孔子又并非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
汤一介.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江淮论坛. 1994;(6):10-17.
汤一介.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纪念汤用彤先生诞生100周年. 中国文化. 1994;(2):129-135.Abstract
汤用彤(字锡予)先生生於一八九三年,今年是他诞生的一百周年,为了纪念他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文集》。季羡林先生为此纪念文集写了一篇序,在序中他论到近现代学术大师和前此的学术大师的不同,他说:
汤一介.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纪念汤用彤先生诞生100周年. 中国文化. 1994;(1):124-130.
钟敬文, 张岱年, 季羡林, 任晓东, 乐黛云, 任继愈, 傅璇琮, 冯天瑜, 汤一介, 张清常, et al. 《中国文化研究》出版座谈会纪要. 中国文化研究. 1994;(3):2-9.Abstract
1994年3月9日,本刊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主编阎纯德教授主持会议,国家汉办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杨庆华致辞,我国文化泰斗及其他专家教授钟敬文、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张清常、汤一介、乐黛云、傅璇琮、冯天瑜、彭庆生和国家汉办常务副主任程棠等20多人与会,大家就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办好杂志发表了意见。
1993
汤一介. 在有墙与无墙之间——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 中国文化研究. 1993;(1):12-15.Abstract
在我们讨论“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问题的时候,使我想到《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一棵长得奇形怪状的树,由于它不能成材,因此樵夫没有把它砍掉,它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它成材,就会被砍掉,而不能保存。另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因为它不会叫,而被杀了请庆子师徒吃,这只鹅没有能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它如果会叫,就会不被杀来吃,而能保存下来。于是庆子的弟子问庄子: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存下来;这只鹅因为不会叫(按:也指没有用),而被杀了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办呢?庄子回答说: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样好保存自己。这个故事说明事物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在讨论文化问题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应有“墙”,还是应“无墙”。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的规点看,“有墙”与“无墙”好象是矛盾的,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墙”和“无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时,它往往呈现出一种“在有墙与无墙之间”的状态。
汤一介. 普遍和谐观念与企业经营. 黎明大学学报. 1993:30-32.Abstract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之交的时刻,我们回顾过去,瞻望将来,真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在即将成为过去的二十世纪,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使数千万人丧失了生命,使人类多少世纪创造的财富受到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它是一个悲惨的时代;但是,在这个世纪中,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开始创造出征服太空的奇迹,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意识到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和平竞赛”代替“军备竞赛”的意
汤一介. 熔铸古今;会通中西——序麻天祥同志所作《国学大师汤用彤评传》. 中国哲学史. 1993;(2):86-92.Abstract
汤用彤先生(字锡予)生于1893年,今年恰好是他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他,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文集》,季羡林先生为此文集写了一篇序。在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1992
汤一介. 又一位中西兼通的学者去世了——悼念贺麟伯父. 群言. 1992;(12):30+43.Abstract
贺麟先生去世了,我在北京大学念书时教过我的老师又少了一位。因为我父亲汤用彤先生的关系,我一直称呼贺麟先生为"贺伯伯",因此我认识贺先生也比较早。记得1940年我13岁时,我们家和贺伯伯家都住在昆明附近的一个小县宜良,那时我就常常到贺伯伯家里去玩,当时住在宜良的还有郑昕先生,他也是教过我
汤一介. 论老庄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中国哲学史. 1992;(1):31-36.Abstract
如果说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子和孟子)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人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先秦道家(主要指老子和庄子)则是以其精神的净化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先秦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肯定人生、提高道德学养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那么先秦道家则是以消
1991
汤一介. 儒学的现代化问题. 天津社会科学. 1991;(2):45-49.Abstract
“儒学能否现代化”和“儒学是否能有第三期发展”应是同一的问题。先秦儒学是儒学的第一期发展;宋明理学是在儒学受到印度佛教冲击以后的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它适应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的要求,从而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说;那么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儒学可不可能有第三期发展?如果儒学能够有第三期发展,那么它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也就是儒学第三期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照我看“儒学第三期发展”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