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
走出"中西古今"之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1):1-13.
汤一介.
重读大师——评《张申府文集》. 出版广角. 2005;(8):52-53.
Abstract《张申府文集》的出版,使我们能够对我国二十世纪的哲学家张申府先生能作更深入研究。因此,该文集的出版不仅是二十世纪现代中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还是对现代中国哲学有着特殊贡献的一种哲学。
汤一介.
再谈我们为什么要编《儒藏》. 群言. 2005;(7):32-34.
Abstract我曾经写过一两篇说明我们编《儒藏》的理由,主要是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考虑的:(1)在我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并称,而自宋以来,历代王朝都编有《佛藏》、《道藏》,却始终没有把儒家思想文化的典籍文献集大成地编辑成《儒藏》,这与儒家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极不相称。(2)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从经典体系来看,儒家传承着的"六经",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华,它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始终以自觉
汤一介.
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哲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29-32.
Abstract从20世纪上半叶起,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学者尝试着从大量经典中梳理出“中国哲学”,他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利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构建了若干重要的现代型的“中国哲学”。但“中国哲学”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在西方哲学中很难找到相应的概念。如果“中国哲学”受制于西方哲学框架的限制,便会失去其丰富的涵义。中国哲学要对世界哲学作出贡献,必须在立足中国自身的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前西方哲学的新成果来影响世界的哲学界,使“中国哲学”具有世界性的重大意义。中国哲学中的特殊的名词概念也不必套用西方哲学的名词概念,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保持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及其特点。
王荣华, 汤一介, 萧兵, 季塔连科, 杜维明, 叶舒宪, 葛剑雄, 石之瑜, 林毅夫, 王赓武, et al. 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2004·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言选登.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1-18+139.
Abstract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国学者从“多元视野”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再次构筑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里选登的主要是对传统汉学(Sinology)与“中国学”(China Studies)及其关系的不同见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学术传统的较新看法。中国学脱胎于、基础于汉学并且扩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实际上是跨学科和多层面的,这渐成共识;但是,如何继承汉学传统,如何对待资料及其考据和整合,则要进一步讨论。本文据速记整理,可以窥见一些正式论文集看不到的内容。
汤一介.
论“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史. 2005;(2):5-10+78.
Abstract最近看到《科技中国》2004年11月号和12月号刊登了由该刊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的报导和在讨论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其中有好几位专家都讲到“天人合一”问题。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想法。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杨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
汤一介.
会通中西 熔铸古今——读《张申府文集》. 社会科学论坛. 2005;(10):3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