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14
顾青, 王博, 罗梅. 九十二岁老人的“自我”主张——张世英教授新书发布暨学术思想座谈会实录. 出版广角. 2014;(2):38-41.Abstract
特邀嘉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尚新建北京大学学报副主委兼主编程郁缀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立文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链接——张世英,哲学家。1921年生,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一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
2013
王博. 浅谈"六经". 秘书工作. 2013;(10):41-42.Abstract
中国古代的学问,按照传统的知识和学术分类,可分为四部,即所谓经、史、子、集。这四部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这里我主要和大家谈谈"经"。所谓经,就是经典。经之所以能成为经,是因为它是"常"的。"常"又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平常,一个是恒常。只有平常的,才是恒常的。很多人不喜欢平淡的日子,有时候我们故意想找一些波澜,但你要注意,即便是伟大的东西,波澜壮阔处也
王博. 西汉竹书《老子》与严遵《老子指归》. 中国哲学史. 2013;(3):5-12+43.Abstract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的整理出版,对于《老子》一书文献和思想方面的研究,都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和推动。整理者韩巍先生已经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书末还附有《老子》九个重要版本的对比,极方便于读者。整理者根据内容和字体等因素综合判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抄写年代"应主要
王博. "道"的文化精神. 人民论坛. 2013;(28):31-32.Abstract
道排名:第10位得票数:4005得票率:36.6%精华阐释: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从宇宙到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2012
王博. 中国人文传统的承续与发展. 河北学刊. 2012;32(1):3-4.Abstract
2010年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这是继陈寅恪、钱钟书之后,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三位清华学者的文集.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学研究、儒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三联学术出版中心于2011年3月26日在清华园联合举办陈来学术论著集出版座谈会,谢维和、李昕、万俊人、王博、何怀宏、张学智、胡军、肖鹰、舒炜、高瑄、梁枢、段伟红、辛鸣、曹峰、强昱、向世陵、彭国翔、干春松、郑开、杨立华、吴增定、唐文明等首都高校学者参加了座谈.发言稿经翟奎凤整理和参会学者审定,现将部分内容刊发出来与读者共享.
王博. "石头记"的意义 《红楼梦》诸书名之研究. 中国文化. 2012;(1):194-206.Abstract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该知道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石头记》,但是对其它的几个名字就有些陌生.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凡例说道: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來,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
2011
孙宇, 王博. "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考察及当代启示-由日本地震事件引发的思考. 大观周刊. 2011;(51):238-238,178.Abstract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9级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特大海啸、核泄漏事件.再一次让人类经历了生离死别,体味到天地与人间的生死独白.如今.诸多哲人不断警示人们要"天人合一".提出建构"天人合一"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现代工业社会的顽疾频频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蔓延.人们普遍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全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010
王博. 权力的自我节制:对老子哲学的一种解读. 哲学研究. 2010;(6):45-55,128-129.Abstract
在本文中,我尝试对老子哲学进行一种政治哲学角度的解读,并且主要围绕着节制权力的问题.这种解读并不需要把老子看作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哲学家,虽然他确实始终不懈地关注政治和权力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要忘记,在汉代的学者那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整体上被概括为"君人南面之术".①这可能和很多人心目中的隐士哲学大相径庭,却更符合思想史的事实.需要澄清的是,所谓的"君人南面之术"并不是一种适用于君主和臣子之间的权术,而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态度和方法.这种主题内在地包含了政治哲学中要处理的许多内容,譬如权力的基础、使用以及节制等问题,从而为本文的讨论提供了某种逻辑上的合法性.我很高兴地看到,罗素在<权力论>中提到了儒家和道家,虽然他的理解并不会得到本文完全的认同.
王博. 天道之两维 早期儒家《诗》学与《易》学的变奏. 中国文化. 2010;(2):53-64.Abstract
无论我们对于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说法做出如何的诠释,《论语》所见孔子思想中天道角色的模糊确实是显而易见的.①除了子贡这里的说法之外,我们看不到另外孔子和门弟子们讨论或者提到天道的例子.如果考虑到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
2008
王博. 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义. 哲学研究. 2008;(5):58-65.
张亚辉, 冯娴, 王博, 蒋晓军, 乐钢. 文学与人类学漫谈-美国北卡罗来拉大学乐钢教授专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8):13-19.Abstract
乐钢教授在访谈中从自己的军旅生活、海外学术活动以及西北、西南的旅行经验出发,谈到了他从比较文学研究转变为人类学"票友"的过程,展示出其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区域的学术研究特点,与此同时,他还以长期的藏区考察经历和香格里拉的个案研究,讲述了他对西方相关的中国边疆族群问题的反思,并触及到更为广泛的发展与环保问题,对目前学界的西南研究导向也作了客观评价.
王博. 卦爻辞的弹性-以《易传》的解释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 2008;(3):84-93.
2006
王博. 说"寓作于编". 中国哲学史. 2006;(1):15-23.
2005
王博. 哲学与经学之间-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的贡献. 邯郸学院学报. 2005;(1):8-12.Abstract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个从经学范式到哲学范式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整体的经学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解体和边缘化的趋势.但是,离开对经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哲学问题不能得到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朱先生的《易学哲学史》,从易学出发研究中国哲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哲学范式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4
王博. 论"仁内义外". 中国哲学史. 2004;(2):29-34.Abstract
“仁内义外”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孟子》中的记载,告子曾经有过这样的主张。《告子上》云: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此外,《管子》和《墨子》中也有与此相关的线索。前者见于《戒》篇,其说法是: 仁从中出,义从外作。表面上看来,与告子的主张是近似的。①后者见于《经下》:
1999
王博. 关于《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 中国哲学史. 1999;(2):30-33.
1992
陈鼓应, 王博. 《易传》与楚学齐学. 管子学刊. 1992;(1):38-44+71.Abstract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地区性,恐怕现在没有人否认这一点。按任继愈先生的看法,在先秦,主要可以区分出四种地区性的文化类型,即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和荆楚文化。(参见任继愈《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地区性》,《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881年)这四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各自具有特殊的文化精神,因而孕育出了不同的思想果实:邹鲁文化孕育了儒家,三晋文化诞生了法家,而荆楚文化和燕齐文化则培育出了道家和阴阳家。当
1991
王博. 老子哲学中“道”和“有”、“无”的关系试探. 哲学研究. 1991;(8):38-45.Abstract
“道”、“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几个最根本的范畴,这是古今学者公认的说法。《庄子·天下》篇谓老聃“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其中“太一”即指道而言;冯友兰先生说:“《老子》的宇宙观当中,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然而,在道、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上,古今的学者们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就现代学者而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王博. 《管子·水地》篇思想探源. 管子学刊. 1991;(3):8-10.Abstract
在先秦诸子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中,《管子·水地》篇的主张颇具特色。它以地和水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既不同于老子、庄子所主张的道或庄子后学所主张的天,也不同于《易传》中以太极为世界本原的观点。这种独特性,使得《水地》篇在是国哲学史上占有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水地》篇这种以地和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它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呢?
1990
王博. 老学非楚学论. 学术界. 1990;(5):39-44.Abstract
老学是楚学,这是目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不仅治楚文化史者言必称老子,而且治老子者亦多提及其思想之楚文化背景。然仔细考之,老学为楚学的说法尚大有商榷的余地,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就笔者所知,中国历史上虽有以老学为南方之学的说法,但明确提出老学为楚学却还是本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