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1988

1988
厉以宁. 向领导干部推荐三本书. 瞭望周刊. 1988;(26):36.Abstract
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我建议读读下列三本书。一是西里尔·布莱克等著的《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四版)。这是一份比较经济史的研究报告。它把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它们各自的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从这些比
厉以宁. 外汇平衡的原则. 世界经济. 1988;(3):86-87.Abstract
外汇平衡作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项目标,具有相对的、动态的意义,也就是说,绝对的平衡是实现不了的,静态的平衡只能供纯理论分析之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的是外汇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外汇平衡正是就此而言的。
厉以宁. 企业缺乏活力是资源配置失调的主要原因. 改革. 1988;(5):29-33.Abstract
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论点,即认为导致我国当前资源配置失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比价不合理。假定说,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了,那么毫无疑问,在这一前提之下,商品比价不合理是资源配置失调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企业还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而是缺乏活力的微观经济单位,那么对资源配置失调的主要原因,就需要另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本身的因素肯定比价格因素更加重要。本文所要论述的,正是这一问题。一让我们先从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谈起。我们知道,一定时间内,就全社会范
厉以宁. 经济学的一种探索. 读书. 1988;(10):55-60.Abstract
一我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结尾部分曾经说过这样两段话:“经济学的创新不是个别人的任务,也不是个别人所能够完成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智慧而发展起来。后人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后人不超过前人,经济学就停滞不前,经济学的生命也就
厉以宁. 经济改革、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88;(12):3-9.Abstract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一个有待于解决的研究课题是如何在经济改革、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建立一种彼此推进的协调关系,以便既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又能通过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建立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实现从传统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转变。
厉以宁. 价格改革为主还是所有制改革为主. 金融科学. 1988;(2):86-90.Abstract
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两种思路的争论 这两种思路是:(1)以价格改革为主线;(2)以所有制改革为主线。 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国情的估计不同。北京大学课题组的观点是以所有制改革为主线,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即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通,资源短缺,价格不能起到充分调节经济的作用。在这种非均衡体系中,主要应使企业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成为真正的企业。另外,政府的行为是非理想化的。主张以价格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学家主张价格改革第一步到位,以为只要一放开阶格,我国的经济就会转入良性循环了,而不了解在短缺条件下,价格放开很可能引起
厉以宁.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滞胀的几个理论问题. 河北学刊. 1988;(5):3-10.Abstract
“滞”是指经济停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低经济增长率(甚至是零或负的经济增长率)。“胀”是指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或者是物价上涨率偏大,或者是名义上物价不变,但商品短缺,有价无货。“滞胀”是指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与“滞胀”的根源何在?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政府工作失误或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呢?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非均衡状态的分析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滞”、“胀”还是“滞胀”,都有深刻的内在原因。如果说政府工作失误或偶然事件的干扰多少与此有关的话,那么这只是加剧它们或诱发它们的因素而已。 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种非均衡的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都有可能发生。总量失衡可能表现为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一致而导致的经济停滞或通货膨胀,结构性失衡可能表现为由于关键性产品需求与供给的不一致面导致的经济停滞或通货膨胀,这样,“滞”或“胀”或者由于总量方面的原因,或者由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单独出现。如果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同时发生,那么就可能有下述四种不同的表现:
厉以宁. 股份制是明确企业财产关系的最好形式. 中国劳动科学. 1988;(4):47-48.Abstract
国营企业之所以缺乏活力,基本原因在于国营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利益、责任、权利的主体。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劣与自身利益的多少没有明确的联系,企业既不承担生产经营和投资风险,又缺少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部环境再好,职工的个人素质再高,企业仍然不可能成为经济机体中的有生命力的细胞。
厉以宁. 分层次管理与二次调节. 改革. 1988;(1):78-82.Abstract
一由于企业不应成为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附属物,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将由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转变为以经济手段间接控制,从而国民经济管理中原有的条块分割、地区分割的体制,与新的形势也就不再适应。为了使各级管理机构明确自己在管理中应负的责任,进行合理的分工,应实行国民经济分层次管理。这样,既可以解决权限过度集中于中央、宏观管理难度较大、阻滞微观经济的信息反馈等问题,又可以利用"中间"管理层次了解企业的
厉以宁. 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企业家群体的形成. 中国工商. 1988;(5):6-7.Abstract
应当承认,迄今为止,在我国已经出现的企业家中,很难找到一个例子来说明那种能够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统一起来的企业家是经济体制的产物。如果说这些企业家能够协调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从而使企业行为同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利益相适应,那么这更可能是来自他们个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来自他们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不错,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企业领导人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应当有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崇高精神。然而,我们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不能仅仅从道
厉以宁. 从均衡到非均衡:西方就业理论的发展. 世界经济. 1988;(4):85-96.Abstract
一、瓦尔拉体系和凯恩斯体系 (一)“瓦尔拉世界”及其基本假设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经济中的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各种力量(比如说,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在市场上各自达到某种位置,于是经济中便出现了稳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不再发生变化。在研究就业以及与就业有关的其它经济问题
厉以宁. 补课、趋同还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 1988;(1):8-14+48.Abstract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需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特征,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突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突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