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林毅夫.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三点看法. 领导决策信息. 2003;(40):24.
Abstract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重视速度的增长转向了速度与质量兼顾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体系的建立、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林毅夫.
我国不能也不应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 经济研究参考. 2003;(71):29-30.
Abstract首先,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持这样大的补贴。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为8582.74亿元,按目前“黄箱”政策补贴占农业总产值3.3%来计算,该补贴额已经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0.1%,如果加上地方财政收入7803.3亿元,也占到中央、地方
林毅夫.
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红旗文稿. 2003;(21):16-19.
Abstract一、为什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过去的25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同时,尽管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金融体制、国企改革、"三农"问题、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等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
林毅夫.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国行政管理. 2003;(11):20-22.
Abstract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转移 ,对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解决“三农”问题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现象 ,屡见报端的农民工纠纷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的疲软问题等等也引人关注。为此 ,本期特推出“调查与关注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转移”专栏 ,约请了相关的领导、专家及相关课题组撰文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进行评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林毅夫教授在回顾和比较我国历史各阶段和各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关系后指出 ,2 0 2 0年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必须转移 2 .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平稳、有序 ,以避免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负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行政研究会课题组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形势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一系列政府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应对政策和服务措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刘志仁研究员对我国“民工潮”的现象进行了深层的剖析 ,列举了农民工令人担忧的现状问题 ,指出根本原因是?
林毅夫.
企业该怎样创新?. 现代商贸工业. 2003;(11):17-18.
林毅夫, 刘明兴, 章奇.
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成因分析. 江海学刊. 2003;(5):49-54.
Abstract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现象发生,这是理论界一直在探索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是国有企业的公有制产权结构?还是企业前后期投资的时间不一致?作者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同解释,明确指出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政策性负担是其根源.该文不仅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也利用工业普查资料运用模型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其观点.
林毅夫.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 战略与管理. 2003;(1):45-51.
林毅夫.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未来. 理论参考. 2003;(9):11-13.
Abstract只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也有办法让中国文化从器物、组织、价值层面上获得一个新的更高的统一。
林毅夫, 刘培林.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2003;(4):18-32.
Abstract该文引入"同一时刻各经济体面对的技术前沿各不相同"的假定,改进了现有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将1978-2000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劳均资本积累三个因素的贡献.之后,在BARRO回归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发展战略的特征,检验了林毅夫归纳的发展战略对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影响的两个假说.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增长的经验事实和假说相容.
林毅夫, 刘培林.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经济学. 2003;2(2):479-504.
Abstract该文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入手,以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同时解释了长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该文认为,公平和效率两者都内生决定于一个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
林毅夫, 孙希芳.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国际经济评论. 2003;(6):12-18.
林毅夫, 章奇, 刘明兴.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 世界经济. 2003;(1):3-21+80.
Abstract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结构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及不同的金融中介在企业融资中相应的比较优势.该文从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角度,通过对全球制造业1980-1992年数据的经验分析,试图证明一国的金融结构必须要和产业规模结构相匹配.我们主要考察了金融结构的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银行业的结构,即信贷资产在不同规模等级的银行间的分布状况;另一个是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即金融资产在银行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分布状况,或者说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存在一个市场型的金融结构,或存在一个较高的银行集中度时,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增长
林毅夫, 章奇, 刘明兴.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 中国金融. 2003;(4):63.
林毅夫, 李志赟.
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新财富. 2003;(11):74-77.
林毅夫.
解决农业问题的方略. 财经. 2003;(5).
林毅夫.
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上海改革. 2003;(10):27-31.
Abstract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金融改革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而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这一改革措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展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许诺认为越发达的国家的金融制度安排就是越好的观点;必须放弃认为越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就是越好的看法;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
林毅夫.
金融和企业发展. 世界经济文汇. 2003;(2):61-67.
Abstract今天下午我深感荣幸来到复旦,而且我是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来到这里。感恩的心情出于何故呢?因为倘若没有复旦大学的话,我也许不会成为经济学家,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1979年我从台湾回到大陆,就读于北京大学。那一年芝加哥大学的舒尔茨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复旦大学于1980年邀请他到复旦做了为期3个星期共
林毅夫.
加筑农村社保头道堤. 中国经济快讯. 2003;(39):22.
Abstract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走访苏南、苏中、苏北之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林毅夫.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3;(2):6-8.
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学(季刊). 2003;(3):98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