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王一川.
面向民间电视团叙仪式的回归-纪录片《春晚》对央视春晚的美学辩护与拯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4):77-78.
王一川.
全球化年代的跨文化沟通-我看《平壤之约》. 当代电影. 2012;(10):47-49,163.
Abstract一听说最近中朝合拍了新影片《平壤之约》,这消息立时就唤起了我对朝鲜电影的少年记忆.在恍若隔世的20世纪70年代前期,正值文革年代,来自亲密邻邦朝鲜的电影,曾在我国一再引发普通观众的广泛共鸣,其中《卖花姑娘》(1972)甚至激发空前热烈的观影盛况,真诚地感动了数量广大的中国民众,无论城乡,更不论男女老少,大多
李蕾, 王丹彦, 贾磊磊, 陈晓卿, 朱羽君, 边疆, 王一川, 尹鸿, 刘效礼, 张同道, et al. 让世界感知中国味道. 上海采风. 2012;(7):16-19.
Abstract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开播以来的平均收视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
罗明, 汤恒, 王丹彦, 金文雄, 刘效礼, 洪民生, 朱羽君, 刘文, 胡智锋, 王一川, et al. 人文表达 创新价值-纪录片《春晚》学术研讨会纪实. 电视研究. 2012;(6):9-13.
Abstract央视五集纪录片《春晚》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同步呈现了春晚台前幕后的故事,于大年初一播出之后,收到广泛社会好评.日前,电视业界、学界专家齐聚一堂,就纪录片《春晚》的社会价值、文献价值、行业价值及探索创新之处进行理论总结,本刊特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王一川.
身体美学与心灵美学的分离-《英雄》与中式大片十年回顾. 当代电影. 2012;(11):11-14.
Abstract《英雄》于2002年岁末上映至今已有十年,十年就是一个时代或年代啊!站在这时代总体视点上回望,张艺谋执导的这部大片的开创性影响不禁令人感慨,比之当年的即时匆匆感触已变得更加清晰可辨了,尽管发现当时的想法仍可成立.(1)我在这里不想考察大片概念内涵及大片票房演变等复杂状况(尽管也需要),而只想集中思考一个问题:《英雄》给这十年中式大片到底带来些什么,有哪些东西可
王一川.
回到书写行为的地面-我看书法的文化养成. 美术观察. 2012;(9):8-10.
王一川.
历史影像再现中的价值取向-以21世纪头十年四部国产片为例. 当代文坛. 2012;(1):15-18.
Abstract本文尝试分析21世纪头十年四部国产片《英雄》、《三峡好人》、《集结号》、《让子弹飞》,认为它们中存在崇高与卑微、大义与小义等价值中突与含混,导致某种价值迷乱的出现.历史视点选择上的混淆、特别是个人视点的迷失,是导致价值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价值迷乱又与影片创作团队的创作力量分布重心有关,在注重观赏效果与价值视点的清醒选择之间陷入困窘.而缺乏清醒的价值理性和价值取向是不能侈谈"电影强国"的.
王一川.
论艺术公信度-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之五. 当代文坛. 2012;(4):4-13,18.
Abstract本文考察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认为从《三枪拍案惊奇》遭遇质疑和"人造韩寒"之争可集中凸显艺术公信度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化状况,其原因在于社会体制的转变、全球性现代艺术中的实验蔑视与实验好奇之间的悖逆、艺术体制中公共领域对艺术品的自由质疑、社会敏感问题假道艺术公信度问题而隐秘显现等.从中外信任研究表明,当前条件下艺术公共信任已必不可少.艺术公信度问题主要是艺术公共信任如何重建的问题,意味着建立跨越单纯的艺术家信誉、艺术社团信誉、艺术国家信誉和艺术商业信誉之上的艺术品在与公众相互作用关联场中获取公共信任的品质及能力.艺术公信度有四点特征:艺术客观性、艺术中立性、艺术自律性和艺术纯洁性.艺术公信度是由以下诸维度共同构成的整体:艺术品公信度、艺术家公信度、艺术社团公信度、艺术产业公信度、艺术媒体公信度、艺术展演机构公信度、艺术批评家公信度、艺术评奖机构公信度.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往往由一系列耦合关系缠绕而成:艺术家个人创造力与文化产业集体制作之间、艺术创作个性与艺术商业属性之间、艺术作品无价与艺术商品有价之间、艺术实验被蔑视与艺术兴趣增长之间、艺术炒作与艺术感召之间、艺术短时轰动与艺术长久流芳之间.这些维度和耦合关系表明,艺术公信度的检验是一项复杂过程.
王一川.
典型切片中的历史无意识-电视剧《圣天门口》中的杭九枫及其他. 当代电视. 2012;(12):12-13,15.
Abstract关于40集电视剧《圣天门口》,从其开播时起,人们就已经谈论得很多了,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无论人们的评价怎样,它引起广泛关注恰好说明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力.我主要谈谈剧中主人公杭九枫这个人.一、一次新的美学突破杭九枫不是一般的革命英雄人物,而是革命队伍里的一个兼具风云人物与失意之人等特点的复杂人物.他是天门口镇两大名门望族中(雪家与杭家)杭家的青年一
车琳, 王一川, 陈旭光, 李道新.
电影研究与电影批评的方法论:历史、现状、前景. 当代电影. 2012;(8):122-123.
Abstract本期议题电影研究或电影批评的批评,是电影学的重要组成,发挥着总结电影历史、剖析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作用.回首中国电影史,电影批评对于不同时期的电影创作以及电影思潮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批评,深刻影响了电影创作的发展方向;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电影批评新方法的积极译介,出现了评论与创作互为促进的独特景观,中国电影批评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王一川.
当前中国现实主义范式及其三重景观-以新世纪以来电影为例. 社会科学. 2012;(12):165-173.
Abstract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思潮和流派已退出世界主流艺术舞台,但仍以艺术创作与批评范式面貌存在.当前中国大陆现实主义电影范式呈现三重景观: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目前中国大陆还需要现实主义范式,这种范式是推动中国大陆电影发展的一种动力,但非唯一动力.需要正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和批评面对的紧迫问题:一是挖掘思想丰富性及其深度,二是增强视听冲击力,三是吸纳新资源、新营养,四是与其它主义共同组成艺术的多元共存、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自由创作空间.探讨现实主义电影范式及其三重景观,可以为理解当前中国文学、美术、戏剧、舞蹈、电视艺术等艺术门类中的现实主义状况提供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案例.
王一川.
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悖逆景观. 文艺争鸣. 2012;(1):112-114.
Abstract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截至12月15日,中圜大陆电影全年产量超过500部,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元.单就这两个数据看,情况令人乐观.但要深人中国大陆电影现状作一简明而又清晰的总体勾勒,却存在困难.相反,感受更多的,却是与活跃及多样性等相伴随的矛盾与困惑.
王一川.
"中国之眼"及其它-蒋彝与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 当代文坛. 2012;(3):9-11,26.
Abstract本文尝试以蒋彝湖区游记阐释为个案,探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对话问题.蒋彝的自我阐释着眼于异中见同.里德从中见出全人类的共通性.贡布里希伸张知觉图式及心理定势的作用.布列逊强调作为符号系统加以重新分析.今天也可从中国旅行者角度重新思考跨文化对话中若干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重要的不是上述诸家谁是谁非,而是他们各自的理论范式及其他背景因素的作用.这一个案的启示在于,中国画家在全球化时代与其他民族展开跨文化对话时,根本上为的是寻求全球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而又有主见及尊严的生存.这不是单一民族的独存及独善,而是多民族间的共存及共善.艺术无疑可以成为全球化时代多民族共存及共善过程中的一种有效媒介.
王一川, 尹鸿, 许柏林, 陈晓云, 陈犀禾, 陈旭光, 李道新, 李亦中, 张会军, 张同道, et al. 《金陵十三钗》的赞与非. 电影艺术. 2012;(2):21-37.
Abstract精妙平衡术怎奈高风险题材?提起《金陵十三钗》,我心里难免有着纠结.它在故事讲述及其与影像构形的匹配上确实有了可喜进步,可谓到目前为止张艺谋影片中流畅叙事与华丽形式最般配的一部了(尤与《英雄》相比).它最引我惊奇和感慨的地方,与其说是其精心刻画
2011
王一川.
中国电影应以文图强. 当代电影. 2011;(12):10-11.
Abstract中国电影应当以文图强,以中华文化特色和品位去赢得电影强国地位,具体应以事业导产业,以俗通雅,以心导物,以品牌服人.
王一川.
专家点评与亮分.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36):42.
Abstract四大名著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问世之日起,就以各自的魅力赢得了大家普遍的喜爱与推崇.给四大名著排名次,需要恰当的排序法和充足的理论依据.施念的这篇文章抓住了四大名著各自的文本特点,详细阐述自己对于它们的理解,论述清晰合理.判93分.蒲方什的《给四大名著排座次》源
王一川.
阳刚本从阴柔来-看《岁岁清明》. 电影艺术. 2011;(5):48-49.
Abstract提起杭州城,人们总会想到柔媚的西子湖和芳香扑鼻的西湖龙井茶,也会想到苏东坡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总是把杭州城同阴柔之美联系起来.这样想象的杭州城市文化品格,自然多偏于阴柔,但有多少人还能想到它自有其阳刚一面呢?《岁岁清明》就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次出人意料的突转:你品尝到一杯来自明丽的西子湖畔、紫云山麓的沁人心脾的明前茶,但茶味中却又浸透着深一层的别种刚猛滋味.
王一川.
艺术学有"门"的九大连锁效应. 文艺争鸣. 2011;(10):4-7.
Abstract艺术学有门了!但成功升门后静下来想想,有门后对艺术学科是否全都是喜是福呢?特别是对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正面的或负面的,有利的或不利的?本文重点思考了艺术学有门的九大连锁效应.面对艺术学升门,赞誉之后更要冷静,应在同时正视其正反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艺术学科自身的不同情况予以调适.
王一川, 罗成.
由文到艺:跨学科的持守与开拓-王一川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1;(11):155-160.
Abstract王老师,您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又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文艺学博士,还是文艺学学科领域的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请您谈谈您当年是怎样选择进入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
王一川.
现代文论需要新传统. 文学教育(上). 2011;(5):4-7.
Abstract新传统现代文论要在百余年来中外古今文论对话基础上,立足于汉语文学发展的当前境遇,尽力寻求一种中国现代的和传统的文论思考及评论框架.也就是说,这种新传统现代文论既非西化,也非回归古典;既非食古不化,也非食洋不化;既不信一些论者的现代文论虚无观,也不膨胀到现在就可以奢谈文论输出,而是要立足于当前中国文学与文论现实,走一条中国现代民族文论的独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