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2011

2011
王一川. 中国电影应以文图强. 当代电影. 2011;(12):10-11.AbstractPKU 
中国电影应当以文图强,以中华文化特色和品位去赢得电影强国地位,具体应以事业导产业,以俗通雅,以心导物,以品牌服人.
王一川. 专家点评与亮分.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36):42.Abstract
四大名著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问世之日起,就以各自的魅力赢得了大家普遍的喜爱与推崇.给四大名著排名次,需要恰当的排序法和充足的理论依据.施念的这篇文章抓住了四大名著各自的文本特点,详细阐述自己对于它们的理解,论述清晰合理.判93分.蒲方什的《给四大名著排座次》源
王一川. 阳刚本从阴柔来-看《岁岁清明》. 电影艺术. 2011;(5):48-49.AbstractPKU 
提起杭州城,人们总会想到柔媚的西子湖和芳香扑鼻的西湖龙井茶,也会想到苏东坡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总是把杭州城同阴柔之美联系起来.这样想象的杭州城市文化品格,自然多偏于阴柔,但有多少人还能想到它自有其阳刚一面呢?《岁岁清明》就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次出人意料的突转:你品尝到一杯来自明丽的西子湖畔、紫云山麓的沁人心脾的明前茶,但茶味中却又浸透着深一层的别种刚猛滋味.
王一川. 艺术学有"门"的九大连锁效应. 文艺争鸣. 2011;(10):4-7.AbstractPKU 
艺术学有门了!但成功升门后静下来想想,有门后对艺术学科是否全都是喜是福呢?特别是对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正面的或负面的,有利的或不利的?本文重点思考了艺术学有门的九大连锁效应.面对艺术学升门,赞誉之后更要冷静,应在同时正视其正反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艺术学科自身的不同情况予以调适.
王一川, 罗成. 由文到艺:跨学科的持守与开拓-王一川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1;(11):155-160.AbstractPKU 
王老师,您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又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文艺学博士,还是文艺学学科领域的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请您谈谈您当年是怎样选择进入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
王一川. 现代文论需要新传统. 文学教育(上). 2011;(5):4-7.Abstract
新传统现代文论要在百余年来中外古今文论对话基础上,立足于汉语文学发展的当前境遇,尽力寻求一种中国现代的和传统的文论思考及评论框架.也就是说,这种新传统现代文论既非西化,也非回归古典;既非食古不化,也非食洋不化;既不信一些论者的现代文论虚无观,也不膨胀到现在就可以奢谈文论输出,而是要立足于当前中国文学与文论现实,走一条中国现代民族文论的独特道路.
王一川. 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 当代电影. 2011;(9):9-11.AbstractPKU 
进入新世纪十年来,中国大陆电影(以下有时也简称中国电影)在类型上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值得做必要的回顾.对此,需要首先从它的动因角度去考量,然后就它的特征和问题做出理解.
王一川. 上天入地难抓人-近年中小成本影片的三种美学取向及困窘. 当代电影. 2011;(11):8-11.AbstractPKU 
本文对近年中小成本影片的三种美学取向及困窘作了论述.这三种美学取向分别是艺术探索取向、伦理关怀取向和温情及诗意叙述取向.它们各自具备自身的美学特质和功能,但也存在共同的困窘-缺少观众.它们能上天入地却难以抓人,即能分别上升到美学的极限处和钻入伦理的最深处,却难以在院线票房竞争中赢得观众.要解决这一问题,急需关注观众的电影艺术素养养成.
王一川. 革命年代的心化美学——简论中国现代美学Ⅰ及其传统渊源. 江海学刊. 2011;(2):13-17.AbstractPKU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I和中国现代美学II。中国现代美学I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王一川. 离地高飞的"红小兵"导演:姜文. 文艺争鸣. 2011;(7):100-103.PKU 
王一川. 电视艺术应当坚持以心导物-从毛泽东的"接受者"意识看当前电视艺术创作. 中国电视. 2011;(7):13-14.AbstractPKU 
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的时候,有必要重温他的独具特色和力量的艺术接受者意识.正是在《讲话》中,毛泽东多次强调作家应当重视接受和接受者,也就是要注重解决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毛泽东要求艺术家学习社会,也就是研究社会上的各种
王一川, 张庆红. 2008年残奥会一次预报失败天气个例的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647-654.Abstract
2008年9月14日一个飑线袭击北京,城区发生了短时雷雨和大风天气,而当时的天气预报失败.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和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研究了模式水平分辨率,不同观测资料(风云2c卫星资料、MICAPS数据、GTS(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数据)同化所产生的初始场对这次飑线过程模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5km模式分辨率不能模拟出北京的降雨过程,而5km水平分辨率模式均能模拟出北京的降雨过程,只是降雨落区和强度有所不同.不用资料同化的对照试验不能模拟出城区主要降水区.使用资料同化系统ADAS后,降水落区均有改善.MICAPS资料中河套地区一个探空站的加入,使得初值中河套地区的东北风比控制试验强,模拟的飑线比控制试验偏南,和实况更加接近.
王一川. 传媒也是目的-从文化传承创新看传媒教育. 现代传播. 2011;(7):7-9.AbstractPKU 
我想从两件事开始我的讨论.2006年年初,正当由陈凯歌执导、号称投资三亿元的贺岁大片《无极》在全国热映时,一名原来默默无闻的武汉青年胡戈凭借自创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迅速风靡互联网,成为众人追捧的互联网红人.总之,胡戈和馒头迅速成为国内娱乐圈的最热门话题.与这位擅用新兴媒体而名满天下的青年相比,网上曝光的江苏常州溧阳某卫生局长因与某女微博直播开房遭曝光而被撤职,体现了互联网及微博媒体技术低级而引发的人生丑
王一川. 当代艺术创新人才及其创新素养. 艺术百家. 2011;(6):26-28.AbstractPKU 
艺术是特别需要创新人才的领域.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真正关键,与其说在于创新技能培养,不如说在于创新素养养成.创新人才的共通特征在于好奇心、跨学科综合才华、想象力、协作与务实精神、韧劲.创新素养是指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体身心条件,这种创新素养其实从创新理论创始人熊彼特那里就受到重视了.创新被视为企业家的一种个体精神或意识.从陈凯歌与胡戈的事例可见,创新素养决定创新人才的成败.艺术创新素养的养成过程至少可涉及三层面:专业技能濡染、宽厚学识激活、想象力引导.
王一川. "感兴"传统在现代. 文化与诗学. 2011;(1):49-68.Abstract
中国现代文论虽然大力引进和使用"新学语",但来自古代的"感兴"传统仍然有其活跃的隐性土壤.从王国维、鲁迅、沈从文、郭沫若等的运用和陈世骧、叶嘉莹、高辛勇、李泽厚等的研究看,"感兴"在现代文论演变中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在当前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文论的一种活跃力量.
王一川. "理论之后"的中国文艺理论. 学术月刊. 2011;(11):121-128.AbstractPKU 
尽管所谓"后理论时代"只是一种随意发挥,但确实应该正视"理论之后"中国文艺理论何为的问题.与其要么继续"大理论"的自我陶醉、要么盲信所谓"后理论时代"而丧失理论自信,不如扎实建构虽不起眼但务实的"小理论".文艺理论本身来自文艺阅读,一些强有力的文艺理论反思,往往来自文艺作品本身;但另一方面,文艺作品本身固然可以内含文艺理论反思,但要真正弄明文艺的作用及其奥秘,还需延伸到关于文艺的普遍问题的专门的理性思考即文艺理论上去.当前文艺理论应同时突出研究普遍性问题和文艺理论的自我反思,实施解构与建构并举策略,并从传承中国民族文艺理论传统角度把文艺视为感兴修辞行为."理论之后"的文艺理论应该不再是理论家的孤芳自赏或读者实际生活中的自我博学炫耀,而是国民的兴辞化臻关心灵的自觉养成.
王一川. 《红高粱》的忘年兄弟. 电影艺术. 2011;(2):55-56.AbstractPKU 
《让子弹飞》让观众目睹了土匪张麻子主导的一场令人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的反剥削、反压迫的人民起义壮举,同时也仿佛是一次想象中大快人心的现实反腐反贪大捷.单从这点看,影片让观众在畅快的娱乐中领略其兴味蕴藉,实属成功之作.按理,
王一川. 《秋之白华》:还原革命的“雅致”面孔. 艺术评论. 2011;(6):48-49.AbstractPKU CSSCI
影片《秋之白华》被作为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影片首映,从而与当代大学生观众结下一段特殊的缘分。看完这部由苏小卫编剧、霍建起执导的影片,我的脑子里久久翻腾着影片开头映现的"秋之白华"印章和瞿秋白最后留下的话"此地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