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13
王一川. 个人解放与社会守成的悖谬--我看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离婚". 艺术评论. 2013;(10):109-112.Abstract
一对不般配但又善良的老年夫妻,在亲生独子鼓励下,在恩怨近40年后风风光光地离婚了,并都再去寻找真爱。这果真就代表个人解放与社会进步吗?38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我的父亲母亲》(编剧赵冬苓,导演刘惠宁,演员陈小艺、辛柏青、冯远征、王馥荔、曾黎、罗京民等)在最近的荧屏播放中吸引了观众注意力,特别是结尾处设置的"离婚"及改嫁的新异情节,引起了观众的高度关注和争议。当我试图琢磨这部戏透露的信息、特别是其中"离婚"情节的意义时,编剧赵冬苓女士向媒体披露的编剧意图,引起了我的注意:"很多电视剧无论怎么闹最后都是复合,我觉得这是对人性的泯灭和压抑。剧
王一川. 公众复杂心态的影像缠绕——影片《全民目击》中的三重意义. 当代电影. 2013;(11):47-49.Abstract
观看影片《全民目击》,心理上经历了一次从期待司法公正到礼赞亲情卫护的明显转变,为一位开初以为是当代恶霸的富豪为救爱女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打动,由此不难领略到编导的一番良苦用心之所在。影片讲述孙红雷饰演的大富豪林泰的明星未婚妻杨丹惨死在地下停车场,而林泰的独女林萌萌是唯一的犯罪嫌疑人。由郭富城饰演的检察官童涛组成的控方力图将真凶绳之以法,从而捍卫司法尊严,求取社会公正。
王一川. 涵濡中的中国文艺理论长时段. 中国文学研究. 2013;(4):5-9.Abstract
在涵濡理论基点上综合布罗代尔的"长时段"概念、梁启超的三个中国之说和许倬云的五个中国之说,可形成观照中国文论涵濡进程的四时段阐释框架:第一段是中原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秦统一前在夏商周三代(含春秋战国)涵濡的中国文化与文论;第二段是中国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秦汉两代的中国文化与文论;第三段是亚洲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国文化与文论;第四段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与文论,是指自晚清中国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以来至今的中国文化与文论。这种考察可给中国文论研究带来新眼光。从涵濡视角考察中国文论,意味着把后者视为中国自我与外来他者持续涵濡的产物。从文化涵濡过程考察中国文论,要求把文论同更为宽厚的文化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确认中国文论既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又是它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特质的组成部分。
王一川. 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北京社会科学. 2013;(1):17-20.Abstract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培育以及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包含相互交融的四个子系统:校园文化价值系统、校园文化体制系统、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校园文化符号系统。校园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特、精、传。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以非强制而令人愉快的方式濡染学子的文化心灵,使他们养成始终不渝地向往人生更高境界的文化自觉习惯。
王一川. 《中国合伙人》影片分析:时代精神的抽离与变形-从《中国合伙人》看改革时代的文化价值建构. 当代电影. 2013;(7):38-40.Abstract
看过影片《中国合伙人》,不禁为其对至今尚在进行中的改革开放时代或称改革时代的状况及其时代精神的倾力刻画而感慨,因为它可以轻易唤醒像我这样年纪的中国人对自己曾亲历的改革时代的峥嵘岁月的回忆.其实,细细想来,岂止我这50后,无论是年长于我的30后、40后,还是年轻的60后、70后、80后等,人们或许都可以从这部影片中生发起对自己曾经的特定岁月的回忆.
王一川. 百年中国现代文论的反思与建构. 文艺理论研究. 2013;(1):62-67,75.Abstract
本文是对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文论的一次批判性反思与建构,提出中国现代文论留下了历史经验:以中化西、以今活古、个群相融、上下通贯、物先于心、思艺共生并侧重思想内容、内在知识制度与外在知识制度保持适度张力。本文认为现代文论还留下偏向思维定势、思先于在定势、过度挪用定势、闭关排外定势、以制抑学定势等教训,进而主张在充分借鉴上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致力于21世纪中国现代文论独特品格的建构,为此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坚持以中化西的思想路线,弘扬以今活古的思想原则,灵活处理个群关系,加强以雅导俗,既重物质现实而又趣味高远,形式配合思想,知识制度保障学术健康发展。
王一川. 层累涵濡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发生与演变. 文艺争鸣. 2013;(7):6-14.Abstract
从涵濡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是一次新尝试.这一新尝试意在把中国现代文艺理论视为中国自我与外来他者之间持续涵濡的产物.希望这次新尝试能切实见出一些新东西来.一、涵濡理论涵濡(acculturation),也可译濡化、涵化、文化涵化或文化变迁等(1),来自人类学,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
王一川. 痴爱动人定律及其他-从《大红灯笼》看民族音乐剧故事元素. 艺术百家. 2013;(3):41-45.Abstract
本文考察了中国原创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的剧本故事元素问题.认为四大音乐剧的成功显示出痴爱动人定律的作用,这就是只有遇挫弥坚乃至不惜牺牲自我的痴爱才足以动人.小说原著相反带有泛悲剧特点,主人公之追爱不过是追权的替代品,未能凸显痴爱动人定律.《大红灯笼》在改编中虽尽力消除小说原著的隐患,但由于在痴权与痴爱之间徘徊而面临痴权难动人的窘况.修改措施在于增强颂莲的痴爱元素,突出其追爱不成才追权的情感逻辑.当前需打造面向广大普通观众、符合痴爱动人定律、带有通俗艺术特点而又不失文化品位的民族音乐剧.如此有必要研究欧美音乐剧在剧本故事元素方面的经验教训,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略,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剧自身的独特的艺术与美学道路.
王一川. 传统人文精神砥砺与创新人才培育.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4):23-27.Abstract
文章分析文化领域创新人才素养养成与人文精神的形塑作用.认为创新人才培育应重在创新素养养成而非创新技能培育.从中外有关乘物游心、磨砖作镜、依仁游艺、想象完人的四方面思想,可以发现今天创新人才培育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特别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四种传统资源对当代文化创新人才培育可以起到砥砺的作用.
王一川. "天门"下的忧思-艺术学门的新挑战. 社会科学辑刊. 2013;(5):154-158.Abstract
艺术学门迎来研究与教学上的新挑战,出现了自己的学科忧思.艺术学门在研究上遭遇如下新挑战:社会影响力提升但学科实力薄弱,艺术特殊性凸显而艺术普遍性淡忘,普通艺术学独立而与部门艺术学分离,普通艺术史与部门艺术史关系成疑,部门艺术学科群的内在逻辑亟待梳理,两大视觉艺术学科之间的分离代价应予重视.艺术学门在教学上的新趋势在于:亟须建构五个一级学科教学与教材体系,根据五个一级学科设置而重新认识各部门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的艺术群特性,认真研究跨媒介艺术交融在当前艺术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对艺术的构型作用,研究当前中国艺术创作新趋势,关注当代艺术批评的新格局,重视当代艺术观众在艺术生产中的新角色.认为当前跨学科背景下的跨部门艺术史比较孕育着普通艺术史,它有可能跨越部门艺术史而成为艺术学理论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对那些令人忧虑问题的正视和解决的努力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艺术学门的未来.
王一川. 《天机·富春山居图》影片评析:平面化艺术潮的超级标本-由《天机·富春山居图》引发的思考. 当代电影. 2013;(8):51-55.Abstract
看完《天机·富春山居图》,特别是逐一浮现出2012年年底以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影片中的一幕幕,先前已有的一些零散想法竟一下子连接成了一片.它们之间似乎存在有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种"家族相似"般的亲缘感,甚至好像在手拉手地交叉着;又好像是从不同山岗上倾泻而下的湍急溪流,到此突然间汇聚成一道来势汹汹、势不可挡的艺术浪潮,它的名字叫平面化电影,甚至可以更为宽泛地说,平面化艺术.
王一川. 《下海》:当代中国生活方式革命的一面镜子. 当代电视. 2013;(10):5-6.Abstract
"下海"一词,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自有其特定的丰富内涵,例如,摆脱基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而到市场经济下的新体制中去自由闯荡,砸碎国营企业铁饭碗而甘当"个体户"等等.看过长篇电视连续剧《下海》,我不由得对这个"下海"故事及其人物生出了共鸣,还有了进一步思考的冲动.我想到的是,"下海"难道就只是一场仅限于经济体制领域及商业领域的变革吗?这场变革难道就只是一种温和的改革吗?确实,同时下有关家庭婚恋及其幸福生活的种种作品相比,这部作品从
王一川. 《一九四二》影片评析--死地上的族群生存实验-《一九四二》中的人生境界探求. 当代电影. 2013;(1):32-36.Abstract
看完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一九四二》,我一时缠绕在那场沉重的苦难体验中而难以脱身,并对其特别的结尾感到兴味浓郁.如果说,整部影片可以被视为一场死地上的族群生存实验的话,那么,这个结尾及其兴味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里主要想考察的,就是影片对这场死地上族群生存实验及其结尾的刻画,而这种刻画一旦从人生境界视角去透视,就可显示出一些深长的兴味来.
2012
王一川. 中国教育:应在质疑声中勇于担当. 教育科学文摘. 2012;(6):10-11.Abstract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是无力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急需的优秀人才及拔尖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中国教育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诊断其症候并提出疗救的药方,无论如何都有必要。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当相信,在中国高等教育环境目前条件下,积极的反思、重塑自信心,尤其是扎扎实实的改革和建设,
王一川. 中国教育:应在质疑声中勇于担当-兼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探索与争鸣. 2012;(11):7-9.Abstract
对中国当下教育现状的叩问、质疑、批评及艺术虚构并非空穴来风,都有一定的社会事实根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无力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急需的优秀人才及拔尖创新人才.对中国教育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诊断其症候并提出疗救的药方,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还是应当相信,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环境条件下,积极的反思、重塑自信心,尤其是扎扎实实的改革和建设,远比单纯的质疑和批评更加必要和紧迫,更远比简单地选择离开更有担当.
王一川. 专家点评与亮分.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27):44.Abstract
生活中,母子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我们的孩子往往会嫌弃妈妈的唠叨,部分孩子会觉得母亲对自己疼爱是理所当然的.《替妈妈想想》,这个题目能有效地启发孩子们以新的视角看待母子关系,从而纠正那些习以为常的偏见.朱荣河同学的《替妈妈想想》以第二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角度新颖;文中的一些生活细节也刻画得栩栩如
王一川. 艺术学门下需要艺术学理论吗?. 文艺争鸣. 2012;(3):99-101.Abstract
在盘点2011年度艺术学发展状况时,有一个问题是不能不加以关切的,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的独立发展状况.自从艺术学在去年获准升级为独立学科门类后,艺术学理论就成为艺术学门下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同其它四个一级学科即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一样,取得了同等的学
王一川. 谈谈"北京精神"中的"厚德". 北京社会科学. 2012;(1):4-6.Abstract
本文认为北京人的厚德应是在北京地缘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方正、仁义、容让和实诚相互交融共生的动态品格,这种厚德才是北京所独具并在全国和全球独放异彩的城市文化精神.白杨树、老槐树或胡同都可能是北京人厚德精神的典范象征性形象.
王一川. 通向公民社会的艺术批评. 艺术评论. 2012;(3):13-16.
王一川. 论艺术可赏质-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之三. 当代文坛. 2012;(2):4-11,17,1.Abstract
本文探讨艺术公赏力概念内部的艺术可赏质问题.认为艺术可赏质是当艺术品遭遇公共领域中信任危机时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已呈现一般公共事务特点.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对艺术可赏质的研究传统.今天需要在以往艺术品层次论、品级论等基础上引入艺术体制、艺术分众和社会生活情境要素,从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的交融中综合分析艺术可赏质.艺术可赏质是指艺术体制、艺术分众和社会生活情境条件下公众所感发到的艺术品的特定价值品质.它有如下五个层面:媒介可感质、形式可兴质、兴象可观质、兴味可品质、活境可衍质.对艺术可赏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在创作和接受等方面有待辨别的问题,如兴味蕴藉和公民艺术素养等.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