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12
刘伟. 倒数第一的思考. 北京观察. 2012;(1):21-22.Abstract
据最近公布的我国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北京市GDP增长率为8%,不仅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9.4%),而且在已公布的各省市中列最末位,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伟. 当前中国经济失衡的特点与宏观政策的效应. 学术月刊. 2012;(3):69-74.Abstract
中国经济增长失衡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既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同时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增速放缓的威胁.虽然通胀绝对水平并不突出,但由于其成因复杂,使相应的宏观政策的有效性遇到了严重挑战;虽然增长率并不低,但由于需求疲软,特别是导致需求不足的结构原因深刻,使持续均衡的增长面临严重困扰.针对这种失衡的复杂性,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1)总量政策从强调首要目标向突出各目标间的均衡转变;(2)财政政策从突出扩张效应向更为兼顾风险转变;(3)货币政策从突出反通胀向兼顾增长转变;(4)货币与财政政策从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向逐渐缩小反方向程度转变;(5)汇率政策从强调国际收支目标向首先服从国内宏观经济根本目标转变.当然,要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宏观调控方式上要推动总量与结构、需求与供给、货币与财政、中央与地方各方面的协调,而这种宏观调控各方面的协调只有依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才真正具有体制基础.
刘伟. 当前中国经济态势与宏观调控策略选择. 财政监督. 2012;(24):11-15.Abstract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我国也迎来了全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第二个年头.在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背景下,明晰经济发展情况、厘清经济发展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究竟处在何种形势之下?我国经济目前遇到了怎样的挑战,又有何种机遇等待着我们?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是否会进行适应性地改变?为解答这些疑问,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教授的《当前中国经济态势与宏观调控策略选择》一文为广大读者进行了很好地解读.
刘伟. 当前宏观调控的四个方向. 人民论坛. 2012;(12):38-39.Abstract
地方应当服从中央,但中央宏观决策应当在承认和协调地方利益基础上,制定符合大多数地区利益及有利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刘伟. 必须准确认识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学家. 2012;(12):10-11.Abstract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就其经济方面而言,首先要清楚认识的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内涵.
2011
刘伟. 总量失衡与政策调整. 北京观察. 2011;(4):9-12.Abstract
中国不是一般的通胀,也不是一般的萧条,实际上是面临滞胀的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也应该慢了。中国经济增长目前遇到的短期性的突出问题是总量失衡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也应主要围绕这一问题而有所调整和变化。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会遇到的世界性问题,就是
刘伟, 蔡志洲. 中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新历史性转折. 求是学刊. 2011;NULL(1):50-59.Abstract
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由一个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本文通过对世界上部分有代表性国家的经济增长及其背景的综合比较,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段的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目前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并面临一系列历史性转折.
刘伟. 我国现阶段反通胀的货币政策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经济学动态. 2011;(9):3-8.Abstract
本文认为自2010年下半年起至今,宏观经济失衡的基本特点是,既面临经济增长衰退的压力,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这使得货币政策反通胀目标的选择和政策力度的控制遇到了特殊困扰,因此,这就使得货币政策反通胀的效果短期内难以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只能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逐渐治理通货膨胀,现阶段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反映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动共同作用;外部输入性;明显的需求拉上的滞后性等特性.这种通胀成因的复杂性,加之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约束条件的特殊性,使得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从紧性货币政策遇到了严重阻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反通胀政策面临的困难,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多方面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以更有效地克服和缓解经济失衡.
刘伟.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1;12(1):4-11.Abstract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和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由一个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是不同的增长难题和发展难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自身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就有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本文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刘伟, 蔡志洲. 体制创新与市场化改革. 经济导刊. 2011;(10):3-4.
刘伟. 十二五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特殊性. 紫光阁. 2011;(3):47-49.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失衡,经历了五个阶段:1978到1998年,中国宏观经济需求大,供给不足,或者说是历史上的短缺经济的延续;从1998年下半年到2002年底,和前一段刚好相反,反通缩成为首要的问题;
刘伟, 苏剑. 人民币升值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4):5-12.Abstract
人民币升值已经是我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总体来看,在现阶段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均衡目标而言,人民币升值比不升值对我国经济更有利.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我国扩大内需的能力、我国政府掌控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以及热钱流入的速度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等.其中,扩大内需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本文提出了在短期内扩大内需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两个主要措施,即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和进行大规模生态开发.
刘伟, 蔡志洲. 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体制创新. 经济导刊. 2011;(9):2-3.Abstract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从经济总量上看,GDP总量由2000年的10万亿提高到了现在的40万亿,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出口总额超过了德国,位居世界第一.从人均水平上看,2009年的人均GNI(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600美元,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2010年又上升到4260美元,在
刘伟, 蔡志洲. 经济增长放缓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导刊. 2011;(12):3-6.
刘伟. 经济失衡的变化与宏观政策的调控. 经济学动态. 2011;NULL(2):3-7.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当代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将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如果制度和技术等创新力不足,在低效率下形成的高速增长会拉动各类要素价格上升,从而使总量失衡进入"滞胀"状态.我国现阶段的总量失衡的调控也必须防止"滞胀"的发生.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指出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较长时期的通胀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并提出了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思路.
刘伟. 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经济研究. 2011;(10):20-21.Abstract
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是宏观经济均衡、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货币政策的地位和运用是宏观经济理论长期争论的核心问题.金融危机使货币政策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的特殊性出发,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提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对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刘伟. 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地方经济. 新经济. 2011;(11):88-89.Abstract
一、宏观政策目标和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是一个宏观政策,目标是多重的.在现阶段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反通胀.在任何时候针对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和地方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候,和欧美国家是不一样的.欧美国家是从银行发生,所以首先是银行的流动性和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情况是,危机面向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没有订单,它就停产、破
单忠东, 刘伟. 国进民退再析. 中国市场. 2011;(7):4-7.Abstract
本文以时下热议的"国进民退"现象为讨论的焦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论述:究竟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应该从怎样的角度认识"国进民退"?"国进民退"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认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的此消彼长并不是"国进民退"的实质,"国进民退"的真正症结在于市场化改革的受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警惕政府部门以"管制"和"救市"的名义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刘伟. 从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看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理论视野. 2011;(1):23-25.Abstract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呈现的失衡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个阶段.本次失衡与以往不同,滞胀与通胀并存,因此应采取以下宏观政策应时:择机退出;调整以往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与重点;德健的货币政策;适应人民币的长期升值;加强需求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供给管理.
刘伟. 从总理报告看经济热点走向.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7):36.Abstract
@@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涉及诸多社会关心的热点,仔细品读,可了解政府立场,可预知一些问题的未来走向.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