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6;(2):101.
Abstract为什么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呢?这是因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总是相互渗透的,主体与客体总是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在:第一,认识的双向性。人的认识总是包括既向外“格物”,思考外物,又向内“反思”,反省自身这两个方面。因此,人的认识总是既反映了对客观外界的认识程度,也反映了自身认识的水平;第二,实践的二重性。实践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实践目的与实践对象和实践手段的统一,目的的主观形态与
国世平, 郭建宁.
试论毛泽东同志关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理论. 赣江经济. 1986;(9):4-9.
Abstract中国在封建社会末期,城乡商品经济和市场大量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所描绘的历史发展进程那样,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会主义社会,而是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经济也并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虽详细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特点及阶级关系
郭建宁.
毛泽东关于规律的三种提法.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6;(4):88-89+35.
Abstract关于规律的科学论述,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在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提出了“指导规律”和“行动的规律”的概念。本文打算简略地谈一谈对毛泽东关于客观规律、指导规律和行动规律这三种提法各自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初步理解。
国世平, 郭建宁.
经济建设的波浪式前进.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6;(3):149-150.
Abstract毛泽东指出: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样来看我们的经济问题,究竟是进,还是退?我们应当告诉干部,告诉广大群众,有进有退,主要地还是进,但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波浪式地前进。五十年代,毛泽东就强调了国民经济要均衡发展,要瞻前顾后,不能只顾一时痛快,计划和安排要尽可能避免大起大落,这是计划工作和综合平衡的一条重要原则。然而,影响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因素很多,有主观的、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等等。这样一来每年或每季的情况不同,各年、各季、各月的速度会有快有慢,有起有伏。但不是大涨
郭建宁.
关于认识论中主体研究的几个问题.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 1986;(1):21-26.
Abstract人的认识是双向的,既向外“格物”,思考外物;又向内”反思”,思考自身。可是现行哲学教科书的认识论部分,则多侧重于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忽视反映和认识主观自身;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思考,而忽视把主体自身也作为认识客体来考察。因此,加强认识论中的主体研究,就是当前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自己的浅见,与理论界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