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郭建宁.
试论和谐文化. 理论视野. 2007;(3):34-36.
Abstract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该文探讨了和谐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文化与现代理念,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辩证思维等重大理论问题.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郭建宁.
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 红旗文稿. 2007;(4):20-21.
Abstract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不是没有矛盾的过程.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应当看到:我国的生产力还
郭建宁.
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2):50-53.
Abstract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和平台,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协调和处理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该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分析,来探讨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郭建宁.
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当代思考——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4):38-43.
Abstract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如何结合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和变化着的实际,站在新世纪的制高点上,认真研讨与审视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和难度、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从50年前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变化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本文论述了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贡献与局限,分析了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未能在实践中落实的原因,探讨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个概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
郭建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1):35-38.
Abstrac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该文主要从文化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文化解读,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文化基因、文化维度、文化意蕴,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郭建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学习月刊. 2007;(20):1.
Abstract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的主题。而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与论述,立意高远,富有创意。那么,应当如何来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
郭建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7;(3):5-11.
Abstrac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认真回顾、总结、梳理、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自觉,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郭建宁.
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 创新. 2007;(1):83-86.
Abstract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说到底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该文首先探讨了利益、利益矛盾、利益分析法与利益协调机制,接着具体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利益矛盾,然后论述了当前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郭建宁.
关于和谐文化的思考. 新长征. 2007;(1):9-11.
Abstract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这就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郭建宁.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12-16,81.
Abstrac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从文本依据、精神内涵、理论层面、文化意蕴、学科建设和当代视野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郭建宁.
传统“和”文化与现代新思维——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理论参考. 2007;(2):26-29.
Abstract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