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1994

1994
汤一介.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读书. 1994;(3):146-148.Abstract
读《读书》一九九三年十二月《说》一组讨论《最是文人有自由》和《最是文人不自由》的文章,不觉手痒,也想写上几句。我想先讲一个故事,这是真实的故事:大概在一九八○年吧!有一次我去看冯友兰先生,偶尔谈到在文化大革命时的情形,那时我和冯先生是邻居,虽然我有时也挨批斗,冯先生挨斗的次数就比我多多了,这种隔三岔五的批斗,是很不好受的。我问冯先生当时如何对待,冯先生说:“在批斗时,我心里就默念慧能
汤一介.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4):57-58.Abstract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汤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因而“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也随之消解了,世界文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这就是世界文化正朝着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的方向发...
汤一介. 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论坛. 1994;(1):6-7.Abstract
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文化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殖民体系瓦解,因而"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也随之破产了,世界文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这就是世界文化正朝着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民族...
汤一介. 儒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哲学史. 1994;(4):20-22.Abstract
儒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特别是儒学对于现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打算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儒学中当然有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但它是否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甚至对今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呢?我认为,它无疑是有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我们可以从若干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意
汤一介. 儒学的现代意义. 百科知识. 1994;(3):10-12.Abstract
儒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特别是儒学对于现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打算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儒学中当然有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但它是否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甚至对今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呢?我认为,它无疑是有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我们可以从若干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意
汤一介.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哲学研究. 1994;(3):17-21.
汤一介.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社科信息文荟. 1994;(16):31-33.Abstract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讨论。该文主旨是在论证今后一个阶段,世界的形势将继续以“冲突”为主旋律,而且其根源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起的。在这篇文章开头有如下两段:
汤一介. 孔子——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神州学人. 1994;(8):41-42+44.Abstract
平凡而又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作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作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警察局长,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吹捧的那样,似乎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道貌岸然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更不是一个天生的神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喜怒哀乐的现实中的人。但孔子又并非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
汤一介.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江淮论坛. 1994;(6):10-17.
汤一介.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纪念汤用彤先生诞生100周年. 中国文化. 1994;(1):124-130.
汤一介.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纪念汤用彤先生诞生100周年. 中国文化. 1994;(2):129-135.Abstract
汤用彤(字锡予)先生生於一八九三年,今年是他诞生的一百周年,为了纪念他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文集》。季羡林先生为此纪念文集写了一篇序,在序中他论到近现代学术大师和前此的学术大师的不同,他说:
钟敬文, 张岱年, 季羡林, 任晓东, 乐黛云, 任继愈, 傅璇琮, 冯天瑜, 汤一介, 张清常, et al. 《中国文化研究》出版座谈会纪要. 中国文化研究. 1994;(3):2-9.Abstract
1994年3月9日,本刊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主编阎纯德教授主持会议,国家汉办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杨庆华致辞,我国文化泰斗及其他专家教授钟敬文、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张清常、汤一介、乐黛云、傅璇琮、冯天瑜、彭庆生和国家汉办常务副主任程棠等20多人与会,大家就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办好杂志发表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