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4
陈跃红.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知识结构与学科边界. 中国比较文学. 2004;(1):1-1.AbstractPKU 
去年的论坛,我们主要谈的是当下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教学体制和规范问题.即如何通过学科内部更加学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建设,逐渐确立学科自己的主体性.这其中包括:价值目标、学科知识结
2003
朱竞, 陈跃红. 走自己的路. 延河. 2003;(6):26-34.Abstract
朱竞:您是搞比较文学的研究的,去过很多国家.相比之下,中国这些年无论从哪些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在这20世纪中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我想先请您谈谈对20世纪中国的印象,如何? 陈跃红:题目似乎太大了点.不过既然您说是印象,也就意味着给了我一种放马由缰的自由.我不妨印象式的试
陈跃红. 汉学家的文化血统. 国际汉学. 2003;(1):9-36.Abstract
记得"文革"刚收场不久,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存在的与西方学术界隔绝的情况,钱钟书先生就指出:"我们还得承认一个缺点:我们对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重要论著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无知是不可原谅的,而在最近的过去几年里它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亏得它并非不可克服的。"从那个时候至今,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论及此事的钱先生已归道山,然而他
陈跃红. 比较文学的学科身份与体制建构. 中国比较文学. 2003;(2):13-25.AbstractPKU 
本刊第 1期刊载了 2 0 0 2年 9月 2 7— 2 8日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学术论坛上乐黛云、陈思和等教授的发言 ,本期我们再发表陈跃红、谢天振等教授的几篇发言。限于篇幅 ,论坛上尚有戴锦华、车槿山、刘东、朱静、徐志啸等几位教授的精彩发言未能刊出 ,对此我们深感遗憾并表歉意。好在两校专家在讨论时已达成共识 ,准备在适当时候出版论文集 ,这样也许可弥补这一遗憾。
2002
陈跃红. 文本:在网络空间狂欢. 文艺争鸣. 2002;(1):28-32.PKU 
2001
陈跃红. 中华傩文化奇观. 统一论坛. 2001;(3):57-60.Abstract
傩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类有漫长的发展和流变过程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基本上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以驱疫逐鬼,请神求愿,祈福保生为主要目的的原始宗教文化行为,其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很发达了。
2000
陈跃红. 在韩国教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2000;(4):131-140.PKU 
1999
陈跃红. 学术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乐黛云先生的学术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 1999;(2):97-109.PKU 
陈跃红. 文学合法性的挑战.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9:118-123.Abstract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电脑和网络为标志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空前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和文学生活方式。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电脑的扩张、网络的蔓延、 "网民"的增长,也在一夜间成了世界瞩目的事件。在不远的将来,一旦芯片的制作达到"单电
1998
陈跃红. 得失穷通任评说;敢开风气敢为先——乐黛云先生的学术世界.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8:36-55.Abstract
开设"学者世界"栏目的意图,在于展开学术评论。长期以来,文学研究领域已习惯了对创作界作家作品的探讨和评论,而较忽略本领域完整意义上的学者研究。如果有一点的话,每每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古代或西方名家身上就是将精力耗在支离残缺的相互论争(论战)之中,难有深入细致的同代评论。本期的栏目以北大教授乐黛云开头,是因为其学术身份及成果影响的独特:她和她所进行的学术活动-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既具有学科中介连接的特点又体现出时代承前启后的过渡。更重要的是,作为沉默20年又活跃于"新时期"、积极投身到世纪末中西对话新浪潮里的中国女性学者,乐黛云的道路具有从一个层面"缩影"和"索引"中国现当代学术走向的意味。由点及面,知一见多。通过这样的关注,或许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论学术与社会层面的来龙去脉,并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其今后的某些可能。刊物的好处之一是能以文会友。本组文章尽管有限,权当开了一次小型"作品讨论会"吧。余下的末尽之言,留待来者发挥。
1997
陈跃红. 走出古典的泥沼──关于汉语诗学阐释学的现代转化诸问题. 中国比较文学. 1997;(1):14-25.AbstractPKU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researches on comparative Chinese-Western poetic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one being classical vs. modern,and the other,Chinese vs. Western. In the process,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puzzl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have been encountered, such as how to look upon traditions, argu-ment regarding the original meanings,the genesis and interpretative modes of meanings, the circular explanation in the dialo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the principle of the dialog,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ethodology, etc. Failure to solve such problems means impediment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is realm. Hence the fo-cal point here is how to transform the hermeneutics of Chinese poet-ics from its classical form into modern form. In this respect, the idea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modern Western hermeneutics can provide us with some inspiration.
1996
陈跃红, 孟华. 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 国际学术动态. 1996;(7):1-2+10.Abstract
由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9—1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的120多位学者来自25个国家。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我认为,人类只有在平等友好的环境里相处与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不同,对话中有时难免‘误读’,甚至发生文化冲突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类问题,已成为
陈跃红. 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44-50+134.Abstract
不少理论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正不断以游戏的方式使用着西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视为解除历史深度威胁的有效符码,其结果不仅使现代主义的前卫艺术失去了惊世骇俗的力量,同时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否定了经典美学的崇高感。本文不完全同意这种见解,并试从跨文化立场寻找新的阐释思路。通过以中国经典的诗学传统与后现代美学原则的对话和比较,从而有理由认为,后现代主义对前卫艺术和经典美学的双重否定,只是针对西方主流文化艺术传统的反叛,而当后现代的文化钟摆游荡出西方近代理性思维的囚笼之时,它可能在无意中却接近了东方中国的某些诗学观念和美学精神。论文进一步从主体的消解、意义的模糊化和生活的美学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陈跃红.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挑战——“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 1996;(1):177-182.AbstractPKU 
1995年10月9日,“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图书馆拉开了帷幕。与刚刚轰轰烈烈地结束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相比,这次会议并不起眼。当天的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以及第二天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电讯,都只是将其作为一则文化新闻进行了简要的报道。然而熟知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界内情的人们,却能够从会议的规模、层次和与会者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之多等情况,掂量出会议的分量。而会议主题所具有的文化普遍性和迫切性,无疑将会作为1995年国内文化研究的重要事件受到普遍的关注。
1995
陈跃红. 思想者的梦呓. 中华散文. 1995;(1):21-22.Abstract
人过不惑,记忆中全无完整的梦境留存,唯余些许残破的碎片,星星点点,嵌入思想的皱褶,收藏着一个精神流浪者的梦呓。1
1994
陈跃红. 走出困扰─—试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及其出路. 国外文学. 1994;(2):1-10.AbstractPKU 
走出困扰─—试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及其出路陈跃红一、误读:文化交往中的普遍困境有越来越多的征象表明,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比较研究中,对于自身文化个性和差异性的过份强调,正在文化之间堆积起一道无形的精神“贸易壁垒”,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中外文化交流...
陈跃红. 语言的激活──言意之争的比较诗学分析. 文学评论. 1994;(4):99-106+88.AbstractPKU 
语言的激活──言意之争的比较诗学分析陈跃红一语言与意义的困扰是人类文化最基本的难题之一。自文明逐渐形成,言意矛盾就幽灵似地纠缠着历代智者诗人的心智,留下种种思索和疑问。二十世纪西方人文学科对言意关系的刨根问底反省,当代文化理论所谓的“语言转向”(Li...
陈跃红. 阐释的权利──当代文艺研究格局中的比较诗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48-54+127-128.Abstract
时至今日,比较诗学已成为文艺理论在当代跨文化语境中的基本存在和发展方式。鉴于中西文论在发展形态上的历史落差,当前的研究在深化“中西对话”的同时,更应注重“古今对话”,以形成“四方会谈”格局。比较诗学研究的迫切问题不是价值共同性的许诺和规律普遍性的追寻,而在于合适的对谈原则和方法学基础的建设。譬如西方诗学阐释学与汉语诗学阐释传统的“打通”问题。
1991
陈跃红. 死亡焦虑——中西文学中的死亡观. 理论与创作. 1991;(5):77-78.Abstract
以现代科学的立场去看,死亡作为生命的中断,不过是有机体的自然变化过程,生命的结束,如同一片树叶枯萎,一
1990
陈跃红. 日子与《日子》. 文学自由谈. 1990;(1):144-145.Abstract
何士光一人拿过三回全国短篇小说奖,运气不算太坏。而且,只要《乡场上》的那个冯幺爸还被人们不断地提及,何士光就不会被文坛遗忘,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过,他毕竟又写了《日子》,这就不妨碍我们在冯幺爸之外又来谈论点什么。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