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13
陈跃红. 中国学术需要成为元话语的创造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3):11-12.Abstract
我和余三定早就熟识,余三定的新著《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选择在我们北京大学中文举行专题研讨会,展开对该书的选题意义、主要学术成就和特点、研究方法上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对当下学术状及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出差回来刚下飞机就直接赶来会场参加研讨。借此机会,我想根据对新时期学术发展的观察,并联系自身学术实践,就中国学术研究到了转型阶段这一命题谈谈看法。
陈跃红, 付海鸿. 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 百色学院学报. 2013;26(2):54-58.Abstract
个体在多民族地区共同生活的经历与文学的地域考察,能够帮助理解多民族中国的文学.多民族文学教育应回到文学产生的原初情境,同时注重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融和、发展的角度,既强调个性,也强调发展.
陈跃红. 从"游于艺"到"求打通"--钱锺书文艺研究方法论例说.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2):94-99.Abstract
钱锺书以其一生著述实践,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文艺研究方法论主张,这种思想上承中国古代“游于艺”的治学传统,下启中国学术研究的现代理论探索,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略举其著述中现象认知的同异关系辩证方法和“求打通”的学术论述逻辑要旨,力图由此呈现钱锺书治学的内在严谨逻辑结构和自觉超越二元对立的方法论思想,从而强调钱锺书学术遗产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研究的重要意义。
陈跃红. "方法就是意义".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2):25-27.Abstract
谈不上评议,也就是大家讨论罢了.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我而言,已经有些陌生了.自从20年前,我和新建共同撰写了《中国傩文化》后,我就到北京学习工作去了,没有再作进一步的研究.今天看到周围的朋友都成为此一领域资深的专家,觉得自己越来越边缘化了.人呆在国家文化中心,
陈跃红. 比较文学在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41-43.Abstract
如果我们把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可以算是所谓非学科化阶段,而后一个阶段即1978年至今,自然就是学科化的阶段了。有意思的是,清华与北大在这两个时期中扮演的角色有着明显的区分,但都对这一学科在中国的萌生、成长、复兴和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清华的情况已有专论,我这里就主要介绍一下北大的情形。1949年前,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无疑肇始于清华学者的研究贡献,譬如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瑞恰慈和后来的钱锺书等人。不过这一时期北大的学者也积极展开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当时任教北
2011
陈跃红. 什么"世界"?如何"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2011;(2):1-10.Abstract
如果不是在把握当下多元文化世界特征的基础上,去重新认识世界文学的观念和存在形态,仅仅依靠经典扩容、文学史加料、外国文学课程中非西方章节的添加,以及类似的学科框架改良,注定不可能是真正的世界文学.因为,基于单一价值标准的"世界文学"理念,在面对各民族历史上灿如群星的成果和现实文学创造活动的时候,完全没法从文学的生成源流分野、跨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审美价值标准差异,以及文学接受族群的历史影响认知诸方面,真正与民族文学达成共识.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从思想史、学术史和学科生成史的跨文化综合视域去深化世界文学观念的认知,以期能够超越各种中心主义去有效描述世界文学的历史图景和现实生态.
2010
陈跃红. 中国比较诗学六十年(1949-2009).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1(1):70-76.Abstract
学科史的清理证明,比较诗学在欧美的发育和生成,在整个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中都是属于最晚也是最不成熟的,尤其在真正跨文化文学理论比较研究的范畴.与之相比,中国学人在理论思考和研究实践方面都卓有成效.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学人在比较诗学领域的自觉摸索和实践,使我们有理由,也有学术资源对其学科范式建构和方法学深化展开主动的提问,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认真清理和总结.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已经走上而立之年的当代中国学术还缺乏费孝通先生所谓的现代"文化自觉"和对于自身学术主体身份的认知信心.
陈跃红, 邹赞. 跨文化研究范式与作为现代学术方法的"比较"-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跃红教授访谈. 社会科学家. 2010;(11):3-7.Abstract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读"
2009
陈跃红. 回到自身的学术处境和问题意识. 中国比较文学. 2009;(1):29-32.Abstract
从1993年苏珊·巴斯奈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一书中断言比较文学在西方已陷入了危机,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气数已尽",到2003年斯皮瓦克耸人听闻的书名
陈跃红. 大学通识教育面向广度还是面向深度. 探索与争鸣. 2009;(6):54-57.Abstract
鉴于有限的教育时间、有限的课程学分和重要的现代科学学术使命,大学不太可能全面担当无限延伸的拓宽知识面的通识教育任务.因此,建议把基于知识广度构建的一般素质教育任务交还给中学、小学、社会以致家庭.至于大学,还是应该从适应全球化社会竞争需求的立场出发,着重下功夫解决学生开放性、跨越性、普遍性的深度知识获得等难题,以及着重培养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否则,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可能会沦落为一座座知识复制和人手复制的现代化工厂.
2008
陈跃红. 新世纪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比较诗学的学科价值理念与方法意识. 人文杂志. 2008;(1):107-111.Abstract
近年来,在文艺学研究中,从对中国文论"失语"的忧虑,到文艺学学科边界的讨论,在深层次上,则正是由于多元文化与科际整合,使学术研究不断冲破以往学科边界封闭性圈定的必然表现.比较诗学研究作为一种在21世纪现代汉语语境下,对于中西文论互阐的研究趋势、研究路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成功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学术研究顺应和适应时代的突出表征,它不可回避地被置于多元文化因子的交集之中,而打破僵化的学科边界,具有敞开性、汇通性的品格.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反思诸如以价值理念支撑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有效性,摒弃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配对子"式的"诗学的比较"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实现人文学科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时代语境下所展开的追问普遍性原则的汇通性研究.
马中红, 陈跃红. 网谈录:比较文学方法的跨学科应用及其前景. 中国比较文学. 2008;(3):22-32.Abstract
在众多的比较学科中,像比较文学这样经过一百多年演进,在发展中建构起独特的研究理论、系统研究范式和方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行的学科似乎并不多.那么,在比较成为今日学术现代潮流之一的今天,这些研究理论和范式方法除了适用于比较文学学科内部之外,是否能够挪用于其它学科和研究领域呢?该文以特定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尝试从文类学、题材学、形象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等不同的范式和方法出发,去探讨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于媒介和广告传播学科领域的可能及其问题,并思考其对于比较文学自身发展的意义.
陈跃红. 传统的轨迹、移民社会结构与现代化进程. 闽台文化交流. 2008;(4):6-8.Abstract
文化共同体与族群差异从一般比较文化研究的知识逻辑出发,任何个体和群体的人们在非我的文化地域中生存、交流和发展,其所遭遇的文化壁垒和文化冲突都会较为紧张和突出,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由于许多根本性的文化差异难以弥合,一个文化迥异的异乡人要想融入对方的社会,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往往无比严峻。就是在号称文化大熔炉的美国这样一个典型多文化、多种族的移民社会中,200多年以来,问题也没有得到最后真正的妥善解决。即使是奥巴马作为有色群体的代表成了新一届美国总统,他今后仍旧会要面对各种移民文化冲突的挑战。显然,以上问题并非本文所要关心的重心,但它却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思考起点。当我们从世界回到本土,回到自己的文化地域之中,对于多数人而言,我们都会直觉地以为情形可能会好很多,理由当然是因为在这里,我
陈跃红. 比较诗学的学科价值理念与方法意识. 人文杂志. 2008;(1):107-111.Abstract
近年来,在文艺学研究中,从对中国文论"失语"的忧虑,到文艺学学科边界的讨论,在深层次上,则正是由于多元文化与科际整合,使学术研究不断冲破以往学科边界封闭性圈定的必然表现。比较诗学研究作为一种在21世纪现代汉语语境下,对于中西文论互阐的研究趋势、研究路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成功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学术研究顺应和适应时代的突出表征,它不可回避地被置于多元文化因子的交集之中,而打破僵化的学科边界,具有敞开性、汇通性的品格。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反思诸如以价值理念支撑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有效性,摒弃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配对子"式的"诗学的比较"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实现人文学科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时代语境下所展开的追问普遍性原则的汇通性研究。——编者
2007
陈跃红. 现代性视域与文学"比较"的多重意蕴. 中国比较文学. 2007;(2):1-13.Abstract
作为一门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学科,比较文学仍旧常常被误解为一门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的学问.甚至一些比较文学科班出生的学人也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主要是外语)工具和一定的中外文学和文化修养,只要研究对象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现象比较,不管基于何种价值立场和主体局限,似乎都可以视作为比较文学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未必!作者认为,任何所谓的比较,都需要价值理念去支撑,比较的学理要求、问题意识和价值目标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科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2006
陈跃红. 真问题、学科意识与思维定式破解. 中国比较文学. 2006;(2):25-28.
2005
陈跃红. 学术理想、专业方向与指导原则-乱谈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培养. 中国比较文学. 2005;(2):14-18.
陈跃红. 学术理想、专业方向与指导原则--乱谈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培养. 中国比较文学. 2005;(2).Abstract
这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关于博士生的培养,按说我并没有什么资格来谈论这一话题.虽然说这些年来我也参加过不少博士论文的开题、预答辩、评审和正式答辩,并且接受乐黛云老师安排,有限地指导过几个博士生,效果也还算不错,但是由于下的功夫不多,有点应付差事的性质,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真正深切的体会.
陈跃红. 比较诗学与当代中国的文艺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2005;(3):96-101.
2004
陈跃红. 知识结构与学科边界. 中国比较文学. 2004;(1):17-21+6.Abstract
2003年9月25-26日,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两校比较文学教师相聚一堂,结合近年来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形势,共同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身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的关系,以及当前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两校学者并在上次论坛的基础上,围绕比较文学学科必读书目的选定、学科教学培养模式、以及北大一复旦两校学术交流机制及建立相关网页链接事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会议期间,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全体教师还就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以及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与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进行了对话。本刊将分两期发表两校学者的有关发言和他们推荐的比较文学学科参考书目。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