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2008
刀諝, 周丰, 郭怀成
.
北京市交通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研究
. 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研究. 2008:207-213.
Abstract
为探讨北京市1996—2004年交通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驱动因子,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角度提出交通LUCC驱动因子的概念模型;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相耦合的模型对社会经济技术及政策行为和城市环境污染状况等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其中入选的各社会经济指标与交通土地利用的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9,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3个公因子,第三产业回归系数最大(为6.132);直接采用多元回归法对其他类型土地利用状况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其回归模型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回归系数最大(为0.99);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城市生态承载力状况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LUCC的驱动因子分别是社会经济技术及政策行为、城市环境污染状况、其他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和城市生态承载力.
陈苑, 阎凤桥, 文东茅
.
北京市高校教师学缘关系与职业发展轨迹的调查与分析
.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3):83-96.
Abstract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北京市2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际回收3220份问卷.统计发现:1.在高校教师任职前的学习经历方面:第一,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出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的学历水平高的高校教师学历变化趋势.第三,高校教师学缘关系比较单一.第四,社会学科背景教师跨学科学习的比例要高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背景教师的比例.第五,留校任教的毕业生占教师群体的比例较大,重点大学和自然学科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为严重.2.在高校教师任职后的工作经历方面:第一,重点大学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高.第二,教师的流动性弱,教师职称级别越高,晋升次数越多,跨院校晋升教师所占的比例也越大.第三,跨系统流动的教师中约有26.2%的教师具有高校系统外的工作经验.
汤一介
.
北大有三个“宝”
. 博览群书. 2008;(4):13-16.
Abstract
北京大学已经有110年的历史,它有许多精神的和物质的宝贵财富。本文只选其中三个北大应重视的"宝贵财富",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厉以宁
.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2.
Abstract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进步,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以及政府决策者面前。如何在满足当代人发展要求的同时,也给后代留下继续发展的环境和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所必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鉴于此,本刊拟开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栏目,为此特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为《北大光华区域可持续发展丛书》所作的序,作为新栏目的开篇导论。我们殷切地希望有志于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界同仁踊跃为本刊赐稿,共同来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一新栏目。
都小尚, 周丰, 郭怀成
.
区域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框架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8;21:20-24.
Abstract
针对目前还缺乏可操作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下简称总量控制)的方法,基于郑州市环境保护局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总量控制方面的多年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对总量已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地区如何对建设项目实施总量控制,如何确定区域污染减排和综合整治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如何构建新、老污染源之间良性互动机制以及制定建设项目实施总量控制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措施保障,为区域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总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框架。
刘超, 胡建信, 刘建国
.
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和附近场所环境浓度预测及初步风险评价
. 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8:2898-2902.
Abstract
摘 要: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是《斯德哥尔摩公约》新POPs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其环境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的一大热点;半导体制造业是PFOS应用最主要的行业之一。根据欧盟技术指导文件和EUSES模型预测了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及其附近场所环境浓度,并进行水体环境风险评价。
张维迎
.
华企且慢进军世界500强
. 经营管理者. 2008;(1):49.
Abstract
如果我们把全中国的企业合并成一家,那肯定是世界500强的第一名,但那么做没意义。我建议以后在合并企业的时候,要像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样,由一个独立的反垄断机构来审查,如果会给全社会带来不利,这种合并就不能进行。
吴志攀
.
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
. 法学. 2008;(12):29-35.
Abstract
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以及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法律的视角来看,在危机酝酿形成的过程中,金融监管无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实物经济形态下的法律.不适用于虚拟经济形态,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其一,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而导致杠杆比例过大的投资银行,不应当适用有限责任的原则;其二,投行高管与公司之间不应当适用传统的代理法律关系;其三,投行利润极高,纳税的税率也应该相应提高;其四,信用评级公司出具错误的评级报告.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的金融法律发展之路,不可能完全复制美国.我国的国情不同,传统不同,未来的模式也应该有所差异.
厉以宁
.
华西经验的启示
. 中国新时代. 2008;(5):104.
袁行霈
.
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
. 中华诗词. 2008;(10):49-51.
Abstract
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全部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也可以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遣憾的是,长期以来这方面被忽略了。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研究诗,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善于把诗作为诗,从它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艺术魅力这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研究。
王博
.
卦爻辞的弹性-以《易传》的解释为中心
. 中国哲学史. 2008;(3):84-93.
张守文
.
卷首语
. 经济法研究. 2008:1-2.
Abstract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法研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08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延展,以及各国为应对危机而采行的各类经济法措施,更加凸显了现代国家加强经济法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必要,并使社会各界对经济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法研究》第7卷出版了。《经济法研究》作为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的出版物,凝聚了北大经济法学人的心血,也得到了全国和海外经济法同仁的鼎力支持。《经济法研
厉以宁, 李微
.
厉以宁:让中产阶级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 新财经. 2008;(12):26-27.
Abstract
中产阶级一旦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国家的经济将更加繁荣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就是欲望的更替。人的欲望在不断的更替中,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要重视这个中坚力量,
林毅夫
.
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 财经界. 2008;(1):116-118.
Abstract
中国、越南的转型比较成功,得益于它们推行了一种渐进式、双轨制、"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方式.总结起来,这种转型方式有如下特征:(1)并没有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胜利论".(2)在转型开始的时候,微观主体效率低,缺乏积极性,为提高积极性,在城市实行利润留成,让干得好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更高收入;在农村打破平均主义,
林毅夫
.
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3.
Abstract
发展中国家在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利用了比较优势,就会有后发优势,技术变迁速度快,就能赶上发达国家。思想、认识、社会思潮,是决定一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转型国家对落后背后的真正原因(要素禀赋结构)有足够认识,并据此制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企业就会有自生能力,就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若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选择转型路径,即使在非常弱的制度框架下,也有可能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
贾庆国
.
发掘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 群言. 2008;(7):19.
Abstract
提到奥运会,人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场馆建设、赛事安全和比赛结果,然后想到的是奥运有可能给北京乃至国家带来各种物质上的好处,最后才想到需要借奥运之机重温历史、发掘文化、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其实,后者的重要性并不比前者小,甚至更大。这是因为
袁行霈
.
古韵新风——关于“全国文史研究馆迎奥运书画展”
. 荣宝斋. 2008;(4):114-125.
Abstract
中央文史研究馆于二○○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古韵新风——全国文史研究馆迎奥运书画展",这次展览的开幕式与抗震救灾书画捐赠仪式结合在一起举行。
袁行霈
.
吟坛百家
. 中华诗词. 2008;(9):21-22.
Abstract
~~
吴敬琏, 厉以宁
.
吴敬琏、厉以宁 解读改革开放30年得失
. 今日中国论坛. 2008;(Z1):52-55.
Abstract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邀请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亲历者,也是推动者,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吴敬琏先生共同为我们探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并且共同为我们展望中国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谢立中
.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乡村冲突-评谢建社《冲突与和谐》一书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96.
Pages
« 首页
‹ 上页
…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