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L, Li X, Zhu Q, Ye X.
College-major choice to college-then-major choic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college admissions reform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Internet]. 2023;94:102380.
访问链接Abstract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 design policies in college admissions is to let students choose a college major sequentially (college-then-major choice) or jointly (college-major choi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meta-major reforms that transition from college-major choice to college-then-major choice, we provide the first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information frictions and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that students have in their response to the meta-major option. In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with a nationwide sample of 11,424 high school graduates, we find that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benefits of a meta-majo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hoose the meta-major;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specific majors and assignment mechanisms did not affect students major choice preferences. We also find that information provision mostly affected the preferences of students who were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lacked accurate information, did not have clear major preferences, or were risk loving.
董申, 马莉萍.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通识教育实施体系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Internet]. 2023;25(01):71-78.
访问链接Abstract对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体系开展比较研究,可将其大致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各国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历史和实施体系有较大差异,通识教育的重心早则在中学即已结束,迟则贯穿大学阶段,这折射出通识教育仍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中国的通识教育在历史上受到较多外部影响,目前还在发展变迁之中。从各国经验来看,有必要将通识教育的研究范畴从高等教育扩展到中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的机制设计、实施阶段和课程安排也应将大学和中学综合考虑。在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通识教育理念应在教育体制中提早树立,统筹实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科学、可比的通识教育评价方法对通识教育的设计和改进有重大意义。
马莉萍, 崔海丽, 朱红.
强基计划的招生公平与质量研究:多种招生方式比较的视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Internet]. 2023;(01):21-30.
访问链接Abstract基于某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两级本科新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比较同院系内被不同方式录取的学生在基本特征、学业准备和专业兴趣上的差异,从公平和质量两个维度评价强基计划的人才选拔效果。研究发现: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在控制高考成绩后,强基生与同年级统招生在高中类型和家庭特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强基生与上一级自招生在高中类型与多类家庭特征上也无明显差异;从质量的角度来看,强基生的高考成绩显著低于同届统招生,但显著高于上一级自招生,而在专业兴趣方面三类学生没有显著差异。据此提出优化强基计划人才选拔质量和保障招考公平的建议。
马莉萍, 叶晓梅.
金本、银硕、铜博:能力信号还是学历歧视?——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10届博士毕业生的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Internet]. 2023;41(02):14-24.
访问链接Abstract本文基于我国某“双一流”建设高校2008—2017年间共10届博士毕业生数据,检验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中是否存在“金本、银硕和铜博”的前置学历歧视现象。研究发现:(1)“金本”“银硕”和“铜博”并非全面反映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标签:仅在英文发表的期刊总影响因子的表现上,理工科专业中的“金本”和“银硕”显著高于“铜博”,在其他科研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中的三类博士在各类科研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2)三者在学术职业获得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置学历歧视:不管是否控制在读期间的科研产出,理工科专业中“铜博”更可能获得非正式教职(博士后),人文社科专业中“金本”更可能在高水平大学获得教职。
曹宇莲, 哈巍, 马莉萍.
疫情严重程度与学业损失:影响模式与作用机制. 经济学(季刊) [Internet]. 2023;23(03):1150-1166.
访问链接Abstract本文利用某研究型大学四个学期的教学行政数据、疫情期间学习状况调查数据及疫情数据,通过匹配-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疫情是否会带来学业损失。研究发现,疫情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呈现“台风眼效应”,相较于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地区和疫情较轻的非湖北地区,疫情次严重的湖北非武汉地区的学生成绩下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疫情期间武汉地区获得了更多公众关注,学生同伴互动更多;湖北非武汉地区遭遇了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学生课后投入更少。
刘霄, 马莉萍.
放宽限制后学生为何还放弃转专业——对某“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的追踪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Internet]. 2023;27(02):11-22.
访问链接Abstract基于对A校1 192名本科生的追踪调查数据和质性访谈资料,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放宽专业转出限制政策实施后A校学生的专业转换过程,研究发现:转专业政策改革存在“开门不拆槛”的现象——虽然转专业政策的放宽为学生转出敞开了“大门”,但由于招生人数的限制,转入院系通过设置成绩“门槛”对申请转入的学生进行筛选;加上政策变化的感知冲突,在政策放宽不彻底的情况下,学生会在转与不转之间进行理性的利弊权衡;考虑到转成后的三重忧虑和失败后的沉没成本,这些学生最终选择放弃申请转专业。为此应增加转专业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政策感知度;转专业的考核方式也应尽量多元化,并建立对学生的学业支持体系。
卜尚聪, 马莉萍, 哈巍.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同步在线课程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基于三种出勤指标的实证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 [Internet]. 2023;43(Z1):37-44+55.
访问链接Abstract基于同步在线教学大数据开展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在线教学质量,还能为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的研究借鉴。使用中国某研究型大学385门同步直播课程的3575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同步在线教学平台实时记录的大数据、学校行政管理数据和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全面刻画了同步在线课程中大学生的三种出勤特征,从学生参与视角对同步在线课程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研究发现:同步在线课程中学生的过程性参与亟需关注,整节课缺勤、部分缺勤均随课程推进而逐渐上升,隐性缺勤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男生、农村学生、成绩较差及大四学生的缺勤比例更高且上升更快,必修课、班级规模大、互动水平低、没有出勤考核要求的课程中学生缺勤更加严重;进一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班级规模、学分数、课程类型、上课时间、考核方式等课程管理制度,以及课堂互动水平、目标清晰度等教学设计因素对抑制缺勤、提升在线课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