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潮商. 2012;(1):63-64.
Abstract在18世纪前的1000年,中国创造了先进和灿烂的文明,但却在之后的150年沦落为非常贫困的国家.如今,在1979年实行市场经济转型后,中国再次崛起,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是什么推动了这些重大的改变?
陈斌开, 林毅夫.
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 世界经济. 2012;(1):3-23.
Abstract本文分析了金融抑制产生的机制,发现政府发展战略是造成金融抑制背后的根本原因:为支持违背本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金融抑制的方式来降低其生产成本。本文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金融抑制导致穷人面对更高的贷款利率和更低的存款利率,造成金融市场的"机会不平等",使得穷人财富增长更慢,甚至陷入贫困陷阱。(2)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先富带动后富"的"滴落"机制将发生作用,收入分配格局会不断改善;若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个体财富收敛速度将减慢,收入分配趋于恶化,甚至造成长期"两极分化"的态势。
林毅夫, 徐立新, 寇宏, 周叶菁, 裴思纬.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金融监管研究. 2012;(3):4-20.
Abstract传统的经验共识是,经济表现决定于金融深度而不是金融结构。近期部分研究指出,一国的相对禀赋结构决定其工业结构,金融结构在其本质上应服从基于工业结构之上的对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最优的金融结构是能根据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而有所调整的。一些论文也指出,随着经济体富裕程度增加,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降低,对股票市场发展变化的敏感度增大。此外,偏离最优金融结构的国家往往收入水平相对低下。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相对贫穷的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对一国的金融结构具有较强影响,尤其是在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市场,而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相对富裕国家的金融结构影响显著。各国行业层面的证据表明,银行业集中有利于中等收入国家依赖间接融资(银行)的产业发展,但不利于富裕国家依赖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产业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体制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银行(相对股票市场而言)的减贫作用更加显著。也有证据表明,受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政治和理念影响,一国的实际金融结构可能偏离其最优结构。
林毅夫.
回归高增长. 中国改革. 2012;(10):26-30.
Abstract为了便利本国产业的升级和多样化,政府必须制定符合本国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摆脱当前危机的关键
林毅夫.
分配关乎中国未来20年. 商周刊. 2012;(16):78-80.
Abstract8%增长是潜力,潜力的发挥还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政策应该是真正挖掘潜力的政策,而不是赶超的政策。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确实有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应该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未来20年中国为何能继续保持8%年增长6月22日我对中国未来作了一些论述,谈到未来20年中国具有保持年均增长
林毅夫.
从中国传统看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传承. 2012;(7):88-91.
Abstract我们将从经济的发展是否代表着文化的复兴,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是否可承载中国的现代化等问题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并论证二十一世纪多极增长的世界格局里,将可能是各个不同文化体系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
林毅夫.
21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1-28.
Abstract一、前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顶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到了19世纪中叶后,当亚非拉许多地方成为西方强权的殖民地或是势力范围时,中国也变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地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民族自决之声此起彼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迎来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自主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