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2
林毅夫.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评世界银行新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发展战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5-8.Abstract
过去50年来,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发展机构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侧重在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农业新科技的研究、推广和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此举对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卡路里摄取量、改善营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因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低,农产品增产,农民不见得增收,农村贫困问题在许多遵循这一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得到解决.该文提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减少农村劳动力为主要战略目标.只有这样,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才有可能增产增收.而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则又必须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发展早期按照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才不会变为城市的无业贫民.只有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传统的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着眼点的农村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胡启立, 经叔平, 林毅夫.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 港口经济. 2002;(3):4-5.
林毅夫.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税务. 2002;(10):10-11.
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管理文摘. 2002;(6):36-42.
林毅夫. 后发国家究竟是有优势还是劣势?. 经济前沿. 2002;(10):11-12.Abstract
杨小凯教授最近提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他主张后发国家应该山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行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本人不敢苟同这个观点,基于真理越辩越明的精神,提出几点商榷。
林毅夫. 国有股减持的隐含前提. 财经. 2002;(2).
林毅夫. 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 江海学刊. 2002;(4):64-67.AbstractPKU 
在工业化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以便有效促进企业和区域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能否迅速赶上或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大理论课题.作者运用新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自生能力以及产业化比较优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性因素,而其发展方式的选择过程就应是不断突出产业比较优势的过程;发展战略选择中六类可以模型化并进行绩效检验标准,也便成为制定和评判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林毅夫. 改制根本 国企自生. 新闻周刊. 2002;(21):42.Abstract
中国的国企改制为什么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尴尬?国企没有自生能力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不解决,任何针对国企的改革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林毅夫. 发展证券市场的关键是解决国企的政策性负担. 经济时刊. 2002;(3):34-35.
林毅夫.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经济学(季刊). 2002;(1):269-300.Abstract
从理论上说通过较快的资本积累和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欠发达国家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然而,这样的经济收敛仅仅发生于东亚少数几个经济.我认为: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决定收敛是否会发生的重要因素.假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选择优先发展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优先发展部门内的企业将缺乏自生能力.为了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被建立起来并生存,政府将必须扭曲利率、汇率和其他价格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来补贴或保护这些企业.市场的作用会受到抑制,寻租行为将会盛行.结果,这个经济的发展绩效会很差,收敛也就不会发生.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时,这个经济才会有运行良好的市场,才能易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维持高的资本积累率,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并实现收敛.根据跨国经验数据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证实,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则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实现收敛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目标,改善市场的作用,鼓励企业在做产业和技...
林毅夫. 二板市场在中国不可能成功. 领导决策信息. 2002;(20):27.Abstract
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二板市场成功的很少.大部分国家的二板市场不成功,我们更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呢?二板市场属于直接融资,在所有资金成本中,二板市场的成本是最高的.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只适合产品有很大市场潜力但是风险也会很大的企业. 发达国家处于产业技术的最前沿,它的比较优势就是在这种资金密集、风险非
林毅夫. 二板市场在中国不可能成功. 中国审计. 2002;(8):45.PKU 
林毅夫, 胡书东. 登高望远 一以贯之-林毅夫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02;(10):104-111.PKU 
林毅夫. 从经济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 甘肃科技纵横. 2002;(4):35-36.Abstract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发展是永恒的,但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的目标。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编者按
林毅夫. 按比较优势调整中国制造业. 领导决策信息. 2002;(18):26.Abstract
加入世贸组织后,只要中国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善于利用外国的资本来辅助中国大陆资本的不足,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将会是机遇远大于挑战. 他指出,资本密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部门将会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些部门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政府奉行赶超使然.这些部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具备生产能力.为了让其能够生存,和其他发展中国
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内部文稿. 2002;(20):13-16.Abstract
杨小凯教授最近提出了后发劣势的观点,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其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其制度,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使长期发展变为不
2001
林毅夫. 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 领导决策信息. 2001;(34):19.Abstract
林毅夫教授接受《工人日报》采访,谈到国有企业改革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20多年的国企改革,第一阶段是放权让利,提高企业积极性,但自生能力并没有解决.第二阶段是产权改革,由于没有真正解决企业的自生能力,产权改革也没有真正对症下药.
林毅夫, 刘培林. 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 经济研究. 2001;(9):60-70.AbstractPKU 
本文阐明了自生能力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 ,改革之前为了实行技术赶超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国有企业没有自生能力 ,由此内生决定了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并内生决定了改革以来的“软预算约束”的形成。基于理论分析 ,最后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林毅夫, 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经济研究. 2001;(1):11-18,53.AbstractPKU 
该文旨在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色,使得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是我国企业组织中最有活力的构成部分.但是,在推行"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支持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不具自生能力的重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文章认为,不同的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样的.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文章得出结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林毅夫, 胡书东. 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 经济学(季刊). 2001;(1):3-18.Abstract
该文考察了100年来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经济学的进步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100年来,经济学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从根本上是由这一时期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历程所决定的.建立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扎实的实证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对经济发展做贡献并同时对经济理论发展做贡献的必由之路.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