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09
丁放, 袁行霈. 宫廷中的诗人与盛唐诗坛-盛唐诗人身份经历与创作关系研究之一. 文学遗产. 2009;(1):29-41.Abstract
该文尝试按照诗人的身份,研究宫廷中的诗人与盛唐诗坛的关系.按照他们与唐玄宗的亲疏,将宫廷中的诗人分为三类,即皇族、宰相及知贡举或掌典选的大臣、朝廷中的下层官吏.宫廷中的诗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对盛唐诗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他们也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存在不少缺陷,这些缺陷被盛唐其他诗人弥补了.
袁行霈. “五经”的意义与重译的空间. 周易研究. 2009;(5):6-9.Abstract
"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政治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因此,2009年7月27日,国家汉办在北京召开了以重新编译、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原典为宗旨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这标志着中外学者合作开展"五经"多语种译本的翻译工作正式启动。会议由国际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教授主持,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知名汉学家,在会议期间研讨了"五经"的翻译体例、底本、出版等问题,并分别就相关的内容作了发言。以下选登部分知名专家的与会发言,以飨读者。
袁行霈. 《新编新注十三经》刍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5-10.
2008
袁行霈. 走上宽广通达之路-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趋向. 文学遗产. 2008;(1):4-7.Abstract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弹指之间,三十年过去。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诸如学术观念的更新、学者队伍的交替、研究领域的拓展、民族特色的彰显,以及各个专门学科的深入探索,都在共和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史页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为了及时地总结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特别开辟了"古典文学研究三十年"栏目,约请专家学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就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和学术实践问题进行宏观探讨,既总结成绩,也指出不足,目的就是为转型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我们诚邀广大专家学者积极献言赐稿,共襄盛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袁行霈. 吟坛百家. 中华诗词. 2008;(9):21-22.Abstract
~~
袁行霈. 逝者已矣 存者何冀. 群言. 2008;(6):1-4.Abstract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从政府到民众,从国内到国外,迅速行动,共御灾难,在与灾害的抗争中,展现了中国人的不屈与坚强,人类友爱与互助的伟大.祝愿灾区的人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重建美好家园.
袁行霈. 逝者已矣;存者何冀. 年鉴信息与研究. 2008;(3):23-24.Abstract
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表达对汶川特大地震罹难者的深切哀悼,这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首先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珍惜人的生命。这么多同胞在地震中
袁行霈. 诗国. 中华诗词. 2008;(8):43-44.Abstract
中国真不愧是一个诗国。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也有三千多年了。从那时以来,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诗歌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
袁行霈.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逝者已矣 存者何冀. 群言. 2008;(6):1-4.Abstract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从政府到民众,从国内到国外,迅速行动.共御灾难.在与灾害的抗争中,展现了中国人的不屈与坚强.人类友爱与互助的伟大.祝愿灾区的人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重建美好家园.
袁行霈.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学术动态(北京). 2008;(20).Abstract
我之所以提出"国学的当代形态"这个命题,就是要强调:研究"国学"不是复古倒退,也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具有革新意义的、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学术创造活动.
袁行霈.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10):70-74.Abstract
研究"国学"应该是具有革新意义的、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学术创造活动.当代的国学应当立足现实,服务于振兴中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当代的国学应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袁行霈.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42-47.Abstract
国学不是一潭止水,研究国学不是复古,国学应具有当代的形态.研究国学应采取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围绕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宏伟目标,实现其当代意义.
袁行霈.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文史知识. 2008;(7):61.Abstract
我国古代所谓"国学",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这与近代以来所谓"国学"的含义不同。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
袁行霈. 古韵新风——关于“全国文史研究馆迎奥运书画展”. 荣宝斋. 2008;(4):114-125.Abstract
中央文史研究馆于二○○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古韵新风——全国文史研究馆迎奥运书画展",这次展览的开幕式与抗震救灾书画捐赠仪式结合在一起举行。
袁行霈. 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 中华诗词. 2008;(10):49-51.Abstract
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全部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也可以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遣憾的是,长期以来这方面被忽略了。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研究诗,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善于把诗作为诗,从它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艺术魅力这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研究。
2007
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学习与研究. 2007;(4):73-76.Abstract
我讲这个题目是出于以下考虑: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校内36位教授,用六年多的时间,撰写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我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和此书的主编之一,在撰写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能给21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我想趁北京论坛召开之际,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报告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5-8.Abstract
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三届北京论坛成功召开。包括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35个国家和地区的455位知名学者相聚北京,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主题下,以“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为中心,展开对话与研讨。本刊选择三篇大会和分会发言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袁行霈.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2):24-28.Abstract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讲境界的确比讲气质、讲神韵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但是,讲诗歌艺术仅仅讲到境界这个范畴,仍然显得笼统。能不能再深入一步,
袁行霈. 寻根寄语. 寻根. 2007;(3):2.Abstract
~~
丁放, 袁行霈. 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 文学评论. 2007;(3):77-84.Abstract
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及其家族是天宝后期左右政坛的势力.在杨国忠当政期间,诗人们在政治上继续被边缘化,而他们的政治使命感却更强了,对征讨南诏、东北边疆危机、杨氏集团的奢侈腐败等,均有及时而深刻的反映.盛唐诗歌从而更具有时代感,或者说带有类似新闻报道的特点,这对中唐新乐府诗有启发作用.盛唐诗人对杨贵妃有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杨贵妃成为盛唐及其后诗歌、戏曲、小说的绝妙素材.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