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07
丁放, 袁行霈. 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 文学遗产. 2007;(3):51-62.Abstract
姚崇、宋璟是"开元之治"的奠基者,著名的"姚崇十事"是他们的施政纲领,其可信度很高.他们开创了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局面,为盛唐诗人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姚、宋也能诗,但水平不甚高;此期长安诗坛存在着一个以岐王为中心的小圈子和以韦陟为中心的小圈子,但影响都不太大;张说被贬出朝期间,诗歌创作达到新的高度,他的诗代表这一时期诗坛的水准;盛唐诗歌高潮虽然尚未到来,但一大批一流诗人的储备与一批名篇的出现,已昭示了盛唐诗歌美好的未来.
2006
袁行霈.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5-22.Abstract
笔者曾提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古代绘画中大量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论断.现存关于陶渊明的绘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第二类取材于他的遗闻轶事;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及陶渊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2005
袁行霈. 显示个性.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6-7.
丁放, 袁行霈.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崇尚道家与道教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 2005;(4):154-165.Abstract
唐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迷信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道教诗歌兴盛.在唐玄宗周围形成几个道教人物的中心,他们既能对玄宗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袁行霈. 读陈洪绶《博古叶子》陶渊明像. 荣宝斋. 2005;(2):199-201.Abstract
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不止一次 画陶渊明像,以寄托自己的向往之 情。如《陶渊明故事图》卷(美国檀 香山美术学院藏)以连环画的形式表 现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就是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在陈洪绶所绘陶渊明 的画像中,《博古叶子》中的"空汤 瓶"是很有独创性的一幅。 今存陶渊明画像,如元钱选绘《柴 桑翁像》卷、何澄绘《归庄图》卷, 明初王仲玉绘《靖节先生像》轴,其 中的陶渊明形象大都是同一类型。关 于这一点,元黄公望已经注意到了, 他在《张叔厚写渊明小像》中说: "千古渊明避俗翁,后人貌得将无同? 杖藜醉态浑如此,困来那得北窗风。" 翁万戈先生在其《陈洪绶·文字编》中 概括说:"那定型是一位面容丰满,眉
袁行霈. 读张风《渊明嗅菊图》. 中国书画. 2005;(1):182.Abstract
I 张风《渊明嗅菊图》,纸本墨笔,现藏故宫博物院。渊明弯腰侧身,捧菊花一朵作嗅闻状,表情专注,几近陶醉。头戴风帽,帽半透明。宽袍大袖,袍长及地。人物无背景,亦不傅采,纯用白描手法。整幅画的线条包括衣褶都极其简练,与传为梁楷减笔画法的《李白行吟图》有异曲同王之妙。左上方题诗:"采得黄花嗅,唯闻晚节香。须令千载后,想慕有陶张。"署"上元老人写渊明小炤(同照),庚子"。上元老人即
2004
丁放, 袁行霈. 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2):41-52.Abstract
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盛唐的政坛和文坛上都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但是文献中关于她的资料很不完整.该文钩稽史料,考证、论述了她的生平、政治地位以及道教活动,特别是她与盛唐一些诗人的关系.她为诗人们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些帮助,成为诗人和唐玄宗之间互相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若论其在文坛的影响,可谓唐代公主中的第一人.
袁行霈. 文化的馈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16-17.
袁行霈. 唐诗风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74-82.Abstract
风神乃是文艺作品内在特质之艺术外现,是文艺作品给人的一种总体艺术感觉,偏重于言外象外的、能给读者以无限想象余地的艺术感发力量.该文以"风神"二字概括唐诗,意在探讨唐诗的艺术精髓所在,指出唐诗和宋诗的区别,以及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袁行霈. 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4;(9):24-27.Abstract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求。白云一片去悠悠,
袁行霈. 徘徊无依 苦闷难遣——王绩《野望》赏析. 课外语文. 2004;(10):49-50.Abstract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
袁行霈. 气象壮丽 意旨深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课外语文. 2004;(1):54-55.Abstract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袁行霈.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 文学评论. 2004;(1):59-65.Abstract
李白<古风>(其一)历来受到文学史家和诗论家的重视.该文认为:此诗主要不是论诗,而是论政,重点在论政治与诗歌乃至整个文化的关系.李白的志向不仅是做诗人,更重要的是做政治家.他所谓"我志在删述",并不是要学孔子删诗,而是要想效法孔子写一部<春秋>,总结历代政治的得失,以此流传千古.就诗论而言,此诗与李白其他作品中表达的文学思想,尤其是与其创作实践有矛盾.李白并不全盘否定六朝诗歌,所谓"清真"也不是指诗歌风格而言.
丁放, 袁行霈.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文学遗产. 2004;(5):47-59.Abstract
该文结合盛唐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的政局特别是李林甫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作了说明,揭示出李林甫对待诗人的三种不同态度.该文还对盛唐主流诗人在李林甫当政时的仕宦轨迹作了描述,凡是正直的有才华的诗人大都遭到贬抑,这与张说、张九龄执政时的状况大不相同.诗人们在仕途上的偃蹇处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诗歌创作的丰收.该文从李林甫与盛唐诗坛的关系这个角度,对盛唐诗歌之盛的背景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袁行霈. 读张风《渊明嗅菊图》. 荣宝斋. 2004;(6):207-209.Abstract
张风《渊明嗅菊图》,纸本墨笔,现藏故宫博物院,收入《中国绘画全集》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渊明弯腰侧身,捧菊花一朵作嗅闻状,表情专注,几近陶醉。头戴风帽,帽半透明。宽袍大袖,袍长及地。人物无背景,亦不傅采,纯用白描手法。整幅画的线条包括衣褶都极其简练,与传为梁楷减笔画法的《李白行吟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3
袁行霈. 在整合中创新-隋至明中叶文明发展的趋势. 国学研究辑刊. 2003;(12).Abstract
隋至明中叶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在整合中创新.具体地说,有三个最显着的特徵:一是呈现多元化的形态,二是城市的繁荣和通俗的市民文化蓬勃发展,三是文化重心下移.这三方面形成一种综合的效果:文化格外富於创造性,也格外绚丽多彩.
袁行霈. 为建设文化大省贡献力量. 岭南文史. 2003;(3):1.Abstract
广东是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思想文化方面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产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以及孙中山这样伟大的革命领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东又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无论
袁行霈. 逝川之叹: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 中学语文. 2003;(11):45-47.Abstract
一在先秦哲学家中,墨子和庄子都正面提出了时间的概念,虽然他们并没有用“时间”这个词。墨子所谓“久”,就是时间的意思。《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墨子·经说上》:“久,合古今旦莫。宇,冢东西南北。”“久”与“宇”相对而言,前者显然指时间,后者显然指空间。“久”包括了古今旦暮各个不同
袁行霈.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中国社会科学. 2003;(6):149-161.Abstract
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其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而在于这种文学活动的文化意蕴.在研究了大量的和陶诗之后,该文所要强调的是: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对节操的坚守,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真实的陶渊明也许并不很单一,我们不能排除后人对他的认识有理想化的成分,而这正是符号的特点.至于和陶的人,多数未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的人生境界,有的只不过是借以自我标榜而已.陶渊明不断地被迫和,说明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地重复、强化.研究和陶诗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口.
袁行霈. 关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几点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3):66-68.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