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1984

1984
王瑶, 王景山, 马良春, 田本相, 乐黛云, 吴子敏, 严家炎, 林非, 林志浩, 杨占升, et al. 由衷的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4):384.Abstract
北京出版社的领导同志暨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的同志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自一九七九年创刊以来,已历时六年了。六年来,由于贵社的努力,与学会的密切合作,致使丛刊得以保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也享有一定的威信。这一切,与你们在编辑、出版诸方面的支持是分不
严家炎, 胡德培. 气壮山河的历史大悲剧——《李自成》一、二、三卷艺术管窥之一.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2):49-54.Abstract
艺术赢得崇高的荣誉,总是与其独特的创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其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品具有显著独创性,取得多方面成就的结果.其中悲剧艺术的成功运用与出色创造,则又是《李自成》艺术独创性的鲜明标志,体现了这部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李自成》的悲剧艺术,既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作品独到的艺术成就,又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李自成起义所包含的实际历史内容,从而科学地探讨和澄清读者与评论者中间提出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
严家炎. 关于“五四”新文学的领导思想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1):1-25.Abstract
近几年来,人们对“五四”新文学的研究,愈来愈趋向深入;史料的掌握也愈来愈丰富和充分。成绩十分喜人。然而在“五四”文学革命和最初十年新文学指导思想的探讨上,也出现了某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有些同志撰文批评、纠正过去某些“左”的极为简单化的论点(例如将一九一七年初的文学革命也算作无产阶级思想指导)时,却又走向另一极端:轻率地否定了无产阶级对“五四”以后新文学的领导作用。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一辑发表的《“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再探讨》,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就“五四”前夕的文学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却对“五四”以后一些重要史实视若无睹,因而得出了相当片面和表面的结论:“与其说
严家炎. 《红岩》的突出贡献. 贵州社会科学. 1984;(4):86-92.Abstract
每当读《革命烈士诗抄》怦然心动的时候,我总是产生一种热切的希望: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种比抒情诗远为宏大的艺术形式,将先烈们狱中可歌可泣的斗争生活更完整、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使他们身上凝聚的共产主义浩然正气,长留于天地之间。《红岩》的出现,让人们欣慰地感到:这样的作品已经降生。文学艺术的历史如果可以被归结为美的不断开拓、不断积累的历史,那么,《红岩》就将以共产主义精神美的深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