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14
卢晓蓉, 严家炎, 贾晓明. 卢作孚和他的“教育救国”. 江淮文史. 2014;(1):85-97.Abstract
2013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内外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新发现卢作孚"热潮,卢作孚先生生前的观点,都被一一加以重新研究、探讨,乃至重新认识。这其中,卢作孚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成为这些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视。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名言的深远含义,本刊特约记者贾晓明走访了卢作孚先生的长孙女、散文作家卢晓蓉女士和她的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教授,向他们两位请教关于卢作孚先生与教育之间的诸多话题。
2013
严家炎. 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长江学术. 2013;(1):1-5.Abstract
在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们编写组遇到过许多问题,也思考和解决过不少问题。要在这里把这些问题都陈述出来,那就可能过于琐细冗长。我只能选择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空间和语言三个特定向度来做些探讨,或许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需要面对的一些主要内容。先从时间这个向度说起。叫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实际不止是二十世纪,而是向前伸到了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前后涉及的大约有一百二十年的文学历史,这是中国现代
严家炎. 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5-9,2.Abstract
从时间、空间和语言三个特定向度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需要面对的一些主要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应真正回到文学自身的历史上来,真正建立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共生体系: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共生;占主流地位的白话文学与不占主流地位的古体诗文共生;汉语写的文学与非汉语写成的文学共生.
严家炎, 卢晓蓉. 卢作孚的事业. 炎黄春秋. 2013;(9):55-58.Abstract
1893年4月14日,卢作孚出生在四川合川一个贫苦之家,18岁时参加"保路运动"走上社会,在此后41年的生涯里,成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业."将整个中国现代化"卢作孚很早就"研究了东方的日本维新与西欧的历史演变,又从本国着眼,从传统文化着手,深入分析、寻找解决时局问题的办法,并意欲温故知新,
严家炎. 读《填平雅俗鸿沟》的感想与思考.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4):2-3.Abstract
范伯群先生的自选集《填平雅俗鸿沟》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今天的首发式上,我作为读者,首先要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远大眼光和出版热忱表示衷心钦佩,同时更要向作者范先生完成这一大工程表示热烈祝贺!范伯群和曾华鹏两位先生是我们这一代学人中出道最早的学者。他们195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
严家炎. 从《檀香刑》看莫言小说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4):1-6.AbstractPKU 
2012年10月11日对中国文学家来说无疑是个好日子,这一天,瑞典学院对首位中国籍作家敞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无尚光荣,也使许多中国作家分享了一份难得的喜悦.《檀香刑》是莫言艺术成熟时期精心结撰的一部颇具独创性的长篇小说,前后写了五年.它与莫言许多作品一样,也以高密东北乡作为地域背景,而故事的年代则大不相同:向前推移到了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的庚子年间.可贵的是,即使进入到了自己较为陌生的历史题材领域,莫言依然肯下苦功夫,尽可
2012
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 华夏文化论坛. 2012:3-8.Abstract
如果要问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在座的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很好回答,是"五四"文学革命。这个回答也对,但是不太准确。"五四"文学革命可以说是一个高潮,但它不是起点,真正的起点是在120年前,大概是1890年前后,中国现代文学那个时候开始发生,开始出现。最早提倡的是黄遵宪,一个诗人,他有一部学术著作叫做《日本国志》,是介绍日本近代
严家炎. 鲁迅心目中文艺家和知识阶层的时代使命. 粤海风. 2012;(2):3-4.Abstract
1927年冬天,鲁迅先后做过两次演讲,一次题目叫做《关于知识阶级》,另一次的题目是《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两次演讲的角度有所不同,实际上却都接触到了他心目中的文艺家和知识阶层的时代使命,就是要从事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当政者尽到监督的责任.
严家炎. 关于文学史写作的回信. 粤海风. 2012;(3):54-55.Abstract
王鹏程先生:谢谢您3月3日惠函,并寄来你们发在《粤海风》第一期上的批评文章.其实,这个刊物蒙主编徐南铁先生多年赠阅,我早在2月下旬就读到了大作.我还用电话告知孟繁华、程光炜先生请他们阅读.我欢迎学界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批评.我认为,有批评,有讨论,有交锋,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当然,这种批评和交锋应该本
严家炎. 回忆我和柳青的几次见面. 新文学史料. 2012;(2):4-6.AbstractPKU 
我虽然在五十年代前期就读过柳青的《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作品,1960年起还研究《创业史》并陆续写过几篇评论,但我和柳青本人有机会见面,却在他于《延河》上发表《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的四年之后。那是1967年的8月初,我去西安作协机关住下后的第二天晚上。西安地区天气竟是这么炎热,白天太阳底下晒着犹如烧烤,天黑下来却还酷热得难以忍受。已是晚上大约8点钟了,仍
2011
严家炎, 卢晓蓉. 用学养和心血融铸的艺术-评长篇小说《卢作孚》. 小说评论. 2011;(4):27-32.AbstractPKU 
读完张鲁、张湛昀两位作者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卢作孚》,我们像是攀爬了一座奇伟雄峻的大山.如果说,这座大山是由小说主人公卢作孚和他的同道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赤胆忠魂创造的无数奇迹堆积起来的宝藏,那么这条通往山顶无限风光的崎岖之路,便是两位作者不辞艰辛,用生命之笔一步一个台阶地开凿出来的.
严家炎. 让文学史真正成为文学自身的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9):167-169.AbstractPKU 
首先,我要代表编写组全体成员感谢各位领导和学者朋友们在这个周末放弃了休息赶到文学馆来开会,有好几位还是从遥远的外地(远到澳门、上海、长春、济南)赶到北京来的,对各位这种为学术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我实在非常感动和钦佩.在这里,我要向与会的各位先生表达我们诚挚的感谢和敬意!我简要汇报有关这部教材的一些情况.教育部高教司希望我主编一部现代文学史教材,是1992年提出来的,
严家炎. 诗集《太阳的眼泪》. 读书. 2011;(9):70-74.AbstractPKU 
《太阳的眼泪》是刘海星步入中年后才以七载时间业余创作的一部诗集。此前,他已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出生在江苏.童年在北京,后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去了川北大巴山。七十年代末考上大学,主攻财经;毕业后当过国家干部.下过商海。在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又离开商场干起了摄影,获得不菲的成绩,跻身于英国皇家摄
严家炎. 缅怀樊骏学长. 新文学史料. 2011;(2):4-6.AbstractPKU 
新年总是亲友间相互祝贺,分享节日快乐的一段时间。不过今年对我来说,仿佛有点特殊:元旦刚过几天,就遭受了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的病痛袭击,天天去医院输液、打针、治疗;才到一月十五日,又突然传来樊骏学长逝世的噩耗,更使我陷入极大的震撼和悲痛之中。我与樊骏先生都是上海人。四十年代后期念高中时,他在上海市内的麦伦中学,
严家炎.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问答. 红岩. 2011;(0S1):5-9.Abstract
问:严老师,您主编的这部新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很受学界关注.不仅文学上现代性的发生与发展这条线索叙述得相当清晰,而且还发掘、发现了不少新的史料,足以证明在晚清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已经出现了现代的文学理念和作品.即使在古典诗歌和文言散文中,也开始
2010
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 社会科学辑刊. 2010;(4):220-224.AbstractPKU 
"五四"文学思潮,作为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欧洲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一种回应,其起点可上溯到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这个源头上,存在着三座标志性的界碑:一是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文学条下用"外史氏"名义所作的一段重要评论,它提出了"言文合一"的理论主张,倡导以口头语为基础来形成书面语,为白话文学开辟了较为宽广的途径.二是陈季同通过法文著作和中文材料,提出了小说戏剧亦中国文学之正宗、世界文学乃中国文学之参照、倡导大规模的双向翻译等见解主张,打破了千年来某些根深蒂固的陈腐保守、妄自尊大的观念,对晚清文学的现代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两部有现代意义的中长篇小说:陈季同1890年出版的法文《黄衫客传奇》和韩邦庆1892年发表的《海上花列传》,前者在欧洲较有影响,后者80多年前就已得到鲁迅、刘半农、胡适等多位"五四"先驱者的高度评价,近年沪地几位学者更对其标志性意义作了相当深入的阐述.三座界碑从理论主张、相互交流、创作成就三个不同方位合力构筑了立体多维的文学新天地,标志着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严家炎.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艺术贡献.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4):16-20.Abstract
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写得最为厚重、扎实,艺术成就也最为杰出的,当推姚雪垠的多卷本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大河小说在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结合上,悲剧艺术的运用上,长篇小说结构美学的探索上,都作出了贡献.
陈建功, 温儒敏, 贺圣遂, 严家炎, 李志强, 范伯群, 吴小美, 孙玉石, 朱德发, 刘增杰, et al.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三十周年暨《丛刊30年精编》出版座谈会"发言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2):1-21.AbstractPKU 
2009年11月3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该馆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暨《丛刊30年精编》出版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60多人.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主持.刊登在这里的发言即以座谈会上发言的先后为序编排.因为发言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而又碍难一一请发言的专家过目,所以文句容或有误,还请各位专家谅解.
严家炎. "五四"文学思潮探源. 新华文摘. 2010;(1):87.Abstract
"五四"文学思潮,作为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欧洲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一种回应.其源头可上溯到1880年代末、1890年代初.根据近年发现的一些史料,在这个源头上,存在着三座标志性的界碑:一是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文学条下用"外史氏"名义所作的一段重要评论.它提出了"言文合一"的理论主张,倡导以口头语为基础来形成书面语.为白话文学开辟了较为宽广的途径.二是陈季同通过法文著作和中文材料.提出了小说戏剧亦中国文学之正宗.世界文学乃中国文学之参照.倡导大规模的双向翻译等见解主张,打破了千年来某些根深蒂固的陈腐保守、妄自尊大的观念,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起到了相"-3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两部有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陈季同1890年出版的法文《黄衫客传奇》和韩邦庆1892年发表的《海上花列传》,前者在欧洲较有影响,后者八十多年前就已得到鲁迅、刘半农、胡适等多位"五四"先驱者的高度评价.近年沪地几位学者更对其标志性意义作了相当深入的阐述.三座界碑从理论主张、对外交流、创作成就三个不同方位合力构筑了立体多维的文学新天地,标志着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09
严家炎. 交流,方能进步-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给我的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2):195-198.AbstractPKU 
范劲先生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译后记》中说:他怀着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洋和尚葫芦里有什么药.我是个地道的本土和尚,最近六七年又和几位朋友写着一部规模大一点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当然更有兴趣想拜读顾彬教授的大作,并且很乐于说说自己读后的一些感受.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