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5
严家炎. 苏雪林的文学成就——范震威著《苏雪林传》序. 南方文坛. 2005;(5):60-80.PKU 
严家炎.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4):142-147.Abstract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力于戏剧、电影尤多.戏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电影的影响表现在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和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影剧式技巧的运用,使金庸创造了一种新的武侠文体.
严家炎. 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摘要). 学语文(A版). 2005;(6):7-8.Abstract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著名现代文学研究家严家炎所著《金庸小说论稿》中的《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一文,对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作了细致而精当的分析,对中学生怎样写好作文很有启发.原文很长,这里只是摘其要点发表.供同学们参考.
严家炎, 卢晓蓉. 卢作孚研究的重大进展——读增订版《卢作孚年谱》. 博览群书. 2005;(12):46-54.Abstract
西南大学张守广博士编著的长达四十万字的《卢作孚年谱》增订版(以下简 称《年谱》)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部《年谱》是在作者三年前出版的同名年谱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补和订正而成的。增订后的《年谱》无论在史料的 占有和鉴别,或是在内容的整理和扩充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仅是卢作孚研
严家炎. 论“五四”作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 上海鲁迅研究. 2005;(S1):1-16.Abstract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五讲中谈到文学革命运动时,说过这样两段话:自甲午战后,不但中国的政治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动,即在文学方面,也正在时时动摇,处处变化,正好像是上一个时代的结尾,下一个时代的开端。新的时代所以还不能即时产生者,则是如《三国演义》上所说的"万事齐备,只欠东风"。
严家炎.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专题讨论):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对抗战文学的一点认识. 河北学刊. 2005;25(5):166-167.AbstractPKU 
中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如丘东平、萧乾等作家的作品,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心潮难平.主人公虽然赴难了,但读者心中留下的却是一种悲壮或悲愤之气.这大概是被侵略国家人民所特有的感受,是被压迫得几乎要当亡国奴的地位使然.
严家炎. 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对抗战文学的一点认识. 河北学刊. 2005;(5):166-167.AbstractPKU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于抗战的珍贵的民族记忆。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全面启动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的研究,借以填补现代文学史不应有的空白。
严家炎. 精神上的导师——我印象中的李何林先生. 鲁迅研究月刊. 2005;(2):4-6.PKU 
2004
严家炎. 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5-10.Abstract
文章运用诸多文学史史料,从对传统武侠观念的改造,对传统创作方法的革新,文化含量和艺术借鉴方面,说明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并辨析了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认识.
严家炎. 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 唐都学刊. 2004;(2):1-6.Abstract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可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但金庸并不能称为文学革命家,事实上也从无此种称谓.
严家炎. 须藤医生所写鲁迅病历为何与鲁迅日记及书信牴牾的再探讨. 鲁迅研究月刊. 2004;(2):67-69.PKU 
严家炎.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5):130-134.Abstract
雅俗对峙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中国小说地位空前变化,新文学对通俗小说发生影响,通俗小说则对新文学提出了挑战.雅文学、俗文学都能产生伟大作品,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他超越了"供消遣"与"为人生"的传统,以超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以对传统小说语言形式的发扬光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严家炎.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兼《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序. 东方论坛. 2004;(3):20-23.Abstract
现代性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标志,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条客观存在的线索,比长期以来我们运用的"反帝反封建"这一主观的政治视角要恰当得多;文学的现代性,绝不可与现代主义文学划等号;而"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反思、纠偏和补充,它是"现代"的伴生物;"现代性"在器物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完全可能互相悖离.
2003
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开幕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2):1-5.PKU 
严家炎, 孔惠惠. 正确对待中学生中的武侠热-严家炎教授访谈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1):4-5.
严家炎. 我心目中的田仲济先生. 新文学史料. 2003;(1):14-15.AbstractPKU 
不知是什么缘由,一提到田仲济先生,我总会想起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那是解放后较早出版的一套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资料丛书,收有《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索引》、《中国现代作家著作目录》、《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及期刊介绍》以及毛泽东、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赵树
严家炎, 陈祖芬. 推荐《天使不相信眼泪》. 语文建设. 2003;(10):38-39.PKU 
严家炎.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随想. 东方论坛. 2003;(5):16-19.Abstract
文章着重阐释了全球化时代给予中国文学研究带来的正面影响,指出该时代给中国文学带来的负面作用,明确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严家炎. 区域视角与鲁迅研究——从《故乡》的歧解说起. 鲁迅研究月刊. 2003;(8):4-9.PKU 
严家炎, 卢晓蓉. 试论《贞贞》改编的得与失. 电影艺术. 2003;(3):77-80.AbstractPKU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新近摄制完成的电视电影《贞贞》,取材于著名作家丁玲1940年写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由于主人公身份的独特性,它曾经是一篇颇有争议的作品。原作主人公贞贞,是一位负荷着民族的巨大屈辱与深重苦难,却得不到周围许多群众理解,反而受到封建思想浓厚者无端蔑视的农村女性。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还有权威的评论家批评道:贞贞“是一个丧失了民族气节,背叛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