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6
周建波. 《乔家商学院》启示录. 首席财务官. 2006;(07):96.
2003
周建波. 营销管理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002
周建波. 企业文化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周建波. 洋务运动期间劳工的雇佣与管理. 文史哲. 2002.PKU 
周建波. 洋务运动期间对内融资思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PKU 
周建波. 营销管理:理论与实务.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001
周建波. 晚清“官督商办”企业的改革思想及实施. 经济界. 2001;(05):94-96.
周建波. 晚清“官督商办”企业的改革思想及实践——西方股份公司制度在中国最初的命运.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04):92-97.AbstractPKU CSSCI
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期间我国兴办了不少的股份公司。然股份公司制度毕竟是与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需要社会在典章制度、精神和习俗等方面及时地加以配合 ,因此股份公司在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症。为此 ,洋务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股份公司理想 ,如加强对股份公司成立资格的审查 ;必须建立、健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以及强调规范证券市场等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股份公司建设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周建波. 洋务现代化发展战略刍议.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453-458.AbstractCSSCI
洋务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政府推动下 ,建立比较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 ;二是依靠“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加工出口 )相结合的办法发展民用工业 ,作为军事工业的有效补充。洋务运动从军事开始 ,这是某种规律性的表现 ,符合发展中国家回应西方侵略的逻辑过程 ,然而由于其不合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原理 ,不合发展替代进口型产品需要技术引进 ,需要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品换取外汇的原则 ,因此虽努力奋斗几十年 ,终无大的成效
周建波. 洋务运动期间社会过剩劳动力转移思想. 经济科学. 2001;(03):122-128.AbstractPKU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势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中分离出大量的过剩人口 ,这些人如何安置 ,是影响洋务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洋务思想家们的思考主要是 :从长远看 ,惟有加快改革 ,依靠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吸纳社会过剩人口 ;从眼前看 ,一是借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向海外移民 ,一是接着边疆开发时机积极向边疆地区移民 ,三是大力开展社会赈济 ;对于社会转型期非生产部门出现的过剩人口 ,尤其是官员、八旗的再就业问题 ,洋务思想家更是做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只是由于清政府坚持保守的意识形态 ,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更偏好后者 ,致使这些的睿智思考没有成为现实。
周建波. “顾客是上帝”与“上帝也会犯错误”——新时期企业应该如何处理与顾客的关系.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1;(10):18-20.Abstract
一个处于新时期的企业必须学会处理与顾客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顾客是上帝”的信念,另一方面又要明白“上帝也会犯错误”的客观存在。企业必须在“顾客是上帝”和“上帝也会犯错误”之间寻找出合适的平衡点。
周建波. 西方股份公司制度在中国最初的实践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的再评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61-68.Abstract
官督商办企业是西方股份公司制度在中国的最初实践 ,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但带动了风气的开化 ,而且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崛起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推进之功。然而股份公司制度毕竟是与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物典章、风俗习惯与股份公司制度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有较大差距 ,因而股份公司制度在中国表现出了相当的不适应 ,经营效率低下。 1884年金融危机后官督商办企业被迫改革 ,改革从中小官督商办企业开始 ,90年代逐步引向大中型官督商办企业 ,到辛亥革命前夕 ,官督商办企业基本被改造为商办企业。
周建波. 企业文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
周建波. 如何选拔营销人员. 企业管理. 2001.PKU 
周建波. 应防范“顾客”犯错误. 企业管理. 2001.PKU 
周建波. 怎样搞好股份制企业—洋务现代化的启示. 经济纵横(增刊). 2001.
周建波. 洋务官办企业的改革思想暨与洋务现代化发展战略之关系. 经济科学. 2001.PKU 
周建波.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2000
周建波. 产品要销售 文化当先行. 中国中小企业. 2000;(05):26-28.
1997
周建波. 一个果园经营制度的变迁给我们的启示. 乡镇论坛. 1997;(03):13-14.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