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杨汝岱, 姚洋.
有限赶超和大国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评论. 2006;(4):16-19.
姚洋.
通往寻租之路_——评曹正汉《从借红帽子到建立党委——温州民营大企业的成长道路及组织结构之演变》.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2006:141-143.
Abstract温州模式曾经是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楷模。但是,以史晋川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对温州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疑问。他们的疑问集中在温州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密切的非正式关系上,认为这种关系妨碍了温州吸收外来投资,并将一部分企业从温州挤
高梦滔, 姚洋.
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 经济研究. 2006;(12):71-80.
Abstract该文基于中国8个省份、1320个农户、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对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原因加以分析,利用广义差分方法去除农户异质性以后,估计的结果发现:(1)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现出的人力资本是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2)物质资本,包括土地,对于农户收入的差距没有显著影响;(3)在不同的收入组别上,人力资本的回报都显著高于物质资本的回报.
孙昂, 姚洋.
劳动力的大病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国农村的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 2006;(1):26-36.
Abstract"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是中国农村不发达地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旦农户中的劳动力因为受到大病冲击,自身的健康状况下降,而减少子女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就降低了子女未来的期望收入,从而在长期导致了整个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下降.该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发生在农户劳动力身上的大病冲击和其对子女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之间负向关系的存在,计量结果同时显示了只有发生在子女小学阶段的农户劳动力大病冲击对子女教育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高梦滔, 甘立, 徐立新, 姚洋.
健康风险冲击下的农户收入能力与村级民主. 中国人口科学. 2006;(1):21-32.
Abstract文章基于中国8个省份、1354个农户、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测算了大病冲击对于农户长期收入的影响以及村级民主对缓解农户健康风险的作用.结果发现:(1)大病冲击在随后的12年周期上对农户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2)大病冲击对农户的短期与中期影响使得患病户人均纯收入平均降低13.2%;长期的影响可持续大约24年,并且对贫困农户的影响更为深远;(3)在健康风险管理方面,村级民主对于减轻大病借款倾向和因病负债时间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村级选举产生的缓解作用相当于农户人均收入大约5%的水平,并且使得大病冲击持续时间减少3年.
姚洋.
经济学的科学主义谬误. 读书. 2006;(12):144-149.
宋立刚, 姚洋.
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英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1):123-142.
Abstract通过对1995-2001年683家国有企业的调查,本文研究了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解决了转型经济文献中经常遇到的遗漏变量和选择性偏差问题。结果显示,改制对企业的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是对单位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弱或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了明显的时间趋势,改制效果对于那些具有中等长度改制历史的企业以及在1997-1999年间实施改制的企业最为稳定。
沈艳, 姚洋.
村庄选举和收入分配-来自8省48村的证据. 经济研究. 2006;(4):97-105,114.
Abstract运用1986-2002年间8省48村和家庭的调查数据,该文研究了村庄选举的引进如何影响村一级的收入分配,发现引进选举制度使村级基尼系数降低6.4%-8%.我们也分析了选举的时间效应,发现首届选举后的第3-6年间,选举降低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最显著.这些结论对正确地认识和完善村庄选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姚洋.
17年村民选举实验的现实与未来. 南风窗. 2006;(5):23-25.
Abstract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勾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正如文件所揭示的那样,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应该包括制度供应——村庄和乡镇的组织建设。在村庄选举这个问题上,目前的确存在以“故事”代替“整体”的倾向。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及据此进行的统计分析,是对这个倾向的一个纠正。
黄平, 姚洋, 韩毓海.
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脉象(上). 天涯. 2006;(3):20-32+1.
Abstract一个社会学家,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文学批评家,由于各自的体验和观察角度的不同,三个人印象中的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与变迁肯定是各有侧重的,但也有一些重合的部分。这些重合的部分是什么?不同的部分又是什么?他们与主流的看法又有何区别?这都是饶有兴趣的。尤其这三位学者,都有着不随大流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黄平, 姚洋, 韩毓海.
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脉象(下). 天涯. 2006;(4):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