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2002

2002
林毅夫. 两岸经济发展和农业合作. 台湾农业探索. 2002;(4):1-5.Abstract
该文分析了入世及经济增长对大陆农业的影响,提出两岸间农业具有互补性,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强两地农业间的合作,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林毅夫.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未来. 中国经济快讯. 2002;(15):20-22.Abstract
展望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力水平来看,应该是可以非常乐观的.因为看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不能不看生产力水平发展,主要看3方面,其一看要素增加的可能性有多大,有三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增加,因为土地一般是不增加,劳动力增加总是有限,增加比较快的是资本.其二是生产结构.把这些要素配
林毅夫, 刘培林.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中外管理导报. 2002;(8):18-32+204.Abstract
该文以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与已有的文献不同,该文不是把公平与效率两者对立起来,而是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入手,以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对长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同时给出内生的解释.该文认为,公平和效率两者都内生决定于一个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该文的结论是,对任何国家只要走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发展道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度超越于当前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和技术,其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为扶持这些企业所推行的各种扭曲性的保护政策必然恶化其公平和效率问题;只有走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企业才具有自生能力,从而才能够得兼效率和公平.
林毅夫. 解决农村贫困新战略. 经济工作导刊. 2002;(18):24.Abstract
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首先应该了解农村赁困人口的特点、特性以及他们面对的政治环境.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问题,把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在这些特性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战略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农村贫困人口的特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林毅夫. 解决农村贫困新战略. 中国经济快讯. 2002;(35):24.Abstract
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首先应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特点、其生产的特性以及他们面对的政治环境.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问题,把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在这些特性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战略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农村贫困人口的特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村贫困人口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产就是他们自
林毅夫. 解决农村贫困的新战略. 重庆改革. 2002;(12):8.
林毅夫.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 中国经济快讯. 2002;(18):24.Abstract
在我看来,如果要根本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必须把重点放在减少农村劳动力上.当农村劳动力减少,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就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这样,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和相对价值就会增加,以劳动力为最主要资产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也就会相应提高.同时,当务农
林毅夫.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评世界银行新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发展战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5-8.Abstract
过去50年来,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发展机构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侧重在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农业新科技的研究、推广和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此举对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卡路里摄取量、改善营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因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低,农产品增产,农民不见得增收,农村贫困问题在许多遵循这一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得到解决.该文提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减少农村劳动力为主要战略目标.只有这样,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才有可能增产增收.而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则又必须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发展早期按照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才不会变为城市的无业贫民.只有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传统的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着眼点的农村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胡启立, 经叔平, 林毅夫.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 港口经济. 2002;(3):4-5.
林毅夫.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税务. 2002;(10):10-11.
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经济管理文摘. 2002;(6):36-42.
林毅夫. 后发国家究竟是有优势还是劣势?. 经济前沿. 2002;(10):11-12.Abstract
杨小凯教授最近提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他主张后发国家应该山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行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本人不敢苟同这个观点,基于真理越辩越明的精神,提出几点商榷。
林毅夫. 国有股减持的隐含前提. 财经. 2002;(2).
林毅夫. 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 江海学刊. 2002;(4):64-67.Abstract
在工业化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以便有效促进企业和区域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能否迅速赶上或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大理论课题.作者运用新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自生能力以及产业化比较优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性因素,而其发展方式的选择过程就应是不断突出产业比较优势的过程;发展战略选择中六类可以模型化并进行绩效检验标准,也便成为制定和评判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林毅夫. 改制根本 国企自生. 新闻周刊. 2002;(21):42.Abstract
中国的国企改制为什么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尴尬?国企没有自生能力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不解决,任何针对国企的改革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林毅夫. 发展证券市场的关键是解决国企的政策性负担. 经济时刊. 2002;(3):34-35.
林毅夫.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经济学(季刊). 2002;(1):269-300.Abstract
从理论上说通过较快的资本积累和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欠发达国家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然而,这样的经济收敛仅仅发生于东亚少数几个经济.我认为: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决定收敛是否会发生的重要因素.假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选择优先发展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优先发展部门内的企业将缺乏自生能力.为了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被建立起来并生存,政府将必须扭曲利率、汇率和其他价格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来补贴或保护这些企业.市场的作用会受到抑制,寻租行为将会盛行.结果,这个经济的发展绩效会很差,收敛也就不会发生.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时,这个经济才会有运行良好的市场,才能易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维持高的资本积累率,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并实现收敛.根据跨国经验数据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证实,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则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实现收敛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目标,改善市场的作用,鼓励企业在做产业和技...
林毅夫. 二板市场在中国不可能成功. 领导决策信息. 2002;(20):27.Abstract
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二板市场成功的很少.大部分国家的二板市场不成功,我们更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呢?二板市场属于直接融资,在所有资金成本中,二板市场的成本是最高的.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只适合产品有很大市场潜力但是风险也会很大的企业. 发达国家处于产业技术的最前沿,它的比较优势就是在这种资金密集、风险非
林毅夫. 二板市场在中国不可能成功. 中国审计. 2002;(8):45.
林毅夫, 胡书东. 登高望远 一以贯之-林毅夫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02;(10):104-111.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