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07
林毅夫.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 2007;(3):3-12.Abstract
人民币汇率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认为人民币币值严重低估的学者指出,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相对于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很快,因此导致人民币真实汇率被低估.也有学者根据中国近年来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指出人民币需要大幅度升值以恢复贸易平衡.该文认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中阐述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对真实汇率的影响在中国并不成立,而且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中有虚假的成分,所以人民币币值并没有被严重低估.当前国际金融界对人民币汇率的炒作主要是跟风日本和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也增加了国际投机者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预期.该文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应该稳定市场预期、抑制外汇升值投机,同时加快对外贸外资体制的改革,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改善宏观管理能力.
林毅夫. 公平与效率可兼得. 财经. 2007;(7).Abstract
通常认为,初次分配实现效率,再分配实现公平.但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可以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相对便宜,通过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可以让更多具有劳动力的穷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且能够实现资本最快速的积累.劳动力会越来越值钱,资本回报则越来越低,从而在初次分配上同时达到公平与效率.
林毅夫.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国际经济评论. 2007;(3):9-14.Abstract
人民币汇率近几年来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界连续几年投机人民币大幅贬值,2003年以后则反过来投机人民币大幅升值。升值问题最早由日本政府在2003年春的七国峰会上提出,指责人民币币值严重低估,中国大量向国际市场倾销廉价产品,导致国际上出现通货紧缩。接着美国跟进,国会上有些议员以同样的理由指责中国大量向美国出口
林毅夫. 服务民营中小企业 银行贡献社会和谐. 新金融. 2007;(2):17-18.Abstract
商业银行改进营业模式,将业务向下延伸,增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这不仅将会成为我国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也是我国银行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最好方式。
林毅夫.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求知. 2007;(6):14-15.Abstract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从原来背离比较优势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取得奇迹式增长.但是,目前我国总体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2050美元,仅及发达国家5%左右的水平,而且还存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在初次分配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在收入分配上还有恶化的趋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林毅夫. 对我国当前外资外贸政策的思考.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07;(3):3-4.Abstract
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这是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成果,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副作用.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的巨大顺差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经济特性息息相关,但也与我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会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政策.根据相机决策的原则,目前是进行外资、外贸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
林毅夫, 任若恩.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经济研究. 2007;(8):4-12,57.Abstract
由克鲁格曼挑起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也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热烈讨论.国内许多研究试图沿用克鲁格曼的立论所依据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对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和理解.该文力求通过对有关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对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发展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经验的回顾,来论证克鲁格曼当年挑起这场争论的出发点是站不住脚的,他的文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意义存在误解,在经济学理论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我们不应该以克鲁格曼的方法和立论为依据,继续宣传与此有关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该文在对克鲁格曼挑起的这场争论的回顾中,总结了几点对中国未来发展有意义的结论.
林毅夫.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经济研究. 2007;(1):126-131.Abstract
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以产业升级时国民经济中每个企业对于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存在何处没有共识为暗含前提,但是,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出现"潮涌现象",并伴随此现象出现产能过剩和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有必要放松现有的暗含前提,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探讨投资的"潮涌现象"对发展中国家的物价、就业、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影响,作为政府制定财政、货币、金融、外贸、产业发展等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参考.
林毅夫. 必须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 财经界. 2007;(9):114-115.Abstract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中的关键是:一方面要继续快速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使穷人的收入增长能够比整个国民经济平均的增长快,或是说比富人的收入增长得更快.
林毅夫. 比较优势战略是发展与转型关键. 财经. 2007;(23).Abstract
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从而决定了该国在竞争开放的市场中最有效率的产业和技术选择.如果一国对其要素禀赋结构有足够认识,并据此制定政策,就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才能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
林毅夫. 2007中国广告趋势论坛特辑角色与未来-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广告业的蓝海战略. 广告大观. 2007;(07S):22-25.Abstract
2007年5月27日,2007中国广告趋势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论坛吸引了包括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内的300余位经济界、文化界、广告界的重量级人物参加.在中国广告行业飞速发展,备受各方看好的时候,论坛"角色与未来"的主题颇具挑战性.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提供了更为理性的思考.
林毅夫.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序. 中国城市金融. 2007;(6):60-61.
2006
林毅夫. 转变增长方式,让经济按比较优势发展. 现代商业银行. 2006;(1):17-19.Abstract
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逐渐从以完成赶超为目标的计划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轨,要完成向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困难在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中劳动力密集区段的企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原来有两个方面的障碍:一个是市场准入,一个是金融支持。
林毅夫. 中小企业融资难 亟待破题. 经理人内参. 2006;(12).Abstract
中小企业本应是中国最大的就业渠道,因为发展不足使得中国的就业问题极为突出,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扮演应该有的那么重要的角色.
林毅夫.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政策. 2006;(1):27-29.Abstract
(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20年经济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7%的目标.过去的26年间,我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高达9.4%,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扩大了10.3倍,远高于按每年7%来增长的5.6倍;外贸年均增长16.7%,增长了56倍,到2004年底,我国成为全世界第3大贸易国;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4年的 2610万.尤其是在"十五"期间,我国战胜了非典疫情,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接了加入
林毅夫. 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保持增长是可能的. 中国海关. 2006;(1):43.Abstract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的质疑起因于1998-2002年的通货紧缩,但这种怀疑是不正确的.一般国家发生的通货紧缩是由于消费降低导致投资较少,从而引起总需求下降,供给超过需求,价格持续下降;中国的通货紧缩是由生产能力突然增加导致的,没有家庭财富的减少,因此消费并没有急剧减少,
林毅夫. 中国经济学家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84-85.Abstract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林毅夫. 中国经济成功起飞的奥秘(下):机遇大于挑战:崛起不是梦. 人民论坛. 2006;(12B):8-10.Abstract
12月1日本刊特别策划"17位知名专家解读-中国经济成功起飞的奥秘(上)"刊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被人民网、新浪网、都市类报纸等媒体纷纷转载.本刊编辑部也接到了许多读者的来电来函.给予很高评价.本期刊出的"17位知名专家解读-中国经济成功起飞的奥秘(下)".围绕"中国经济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这个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解析,比如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高歌猛进,会不会失衡,续写辉煌动力何在等.
潘士远, 林毅夫.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理论参考. 2006;(11):4-7.Abstract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增长。结构性失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赶超战略是我国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只有放弃赶超战略,确立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才能得到长期稳定发展,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潘士远, 林毅夫. 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经济学家. 2006;(1):12-18.Abstract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增长.结构性失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赶超战略是我国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最后,该文提出了长期和短期的政策建议.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