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Year: 1987

1987
裘锡圭. 谈谈汉字整理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某些历史经验. 语文建设. 1987;(2):3-6.AbstractPKU 
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汉字整理工作中认真加以参考的历史经验。对这一问题作全面论述,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胜任的,下面只准备简单谈谈字数和字形变化这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先谈字数。一般都认为汉字是不断增多的,而且增加的数量相当可观。就大型字典收字的情况来看,确实是这样。例如:公元2世纪编纂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加上重文共10516个。本世纪70年代开始编纂,去年已出版了第一卷的《汉语大字典》,全书收字56000左右,是《说文》字数的五倍多。但是大型字典里收了很多实际上已经死亡的字,如果以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为考察对象,就会发现汉字的数量其实是相当稳定的。
裘锡圭. 漆“面罩”应称“秘器”. 文物. 1987;(7):49.AbstractPKU 
《文物》1987年第1期《扬州平山养殖场汉墓清理简报》所报道的在M1、M4二墓中出土的漆"面罩",应即《汉书》所说的"秘器"。《汉书·霍光传》:"光薨……赐……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服虔注"东园温明"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颜师古注补充说:"东园,署名也,属少府,其署主作此器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温明"条认为《霍光传》"温明"下脱"秘器"二字,今将此条原文引录于下:
裘锡圭. 马王堆医书释读琐议.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7;(4):42-44.Abstract
最近,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四函(以下简称《帛书》)。此书收载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全部医书,并附有质量颇高的释文和注释。这对于马王堆医书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对书中某些释文和注释内容,持不同看法,特整理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为印刷之便,引用帛书和简文时,一般用简化字,有时并略去原字而直接写其通用字。读者如有疑问,请覆按《帛书》原文。一、《足臂十一脉灸经》 (1)15行“数(月曷)”之“(月曷)”,释文读为“喝”(4页),注三释为“嘶哑”(5页)。今按:此字不如读为口渴之“渴”。帛书“渴”字用本义,相当于今之“竭”字,见《养生方》55行(104
裘锡圭, 吴来明. 关于“六齐”合金配比解释的勘误. 文物. 1987;(7):67.AbstractPKU 
《文物》1986年第11期《"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一文附表七所列"六齐"的三种解释,陈梦家、郭宝钧二氏栏下的前四个比例和第六个比例中,铜的比例数皆误增1,如"7:1’’应作"6:1","2:1"应作"1:1"等;第五个比例"7:2"应作"5:2"。梁津氏一栏,因手头无原文,不知是否有误,希望也予以复核。
裘锡圭. ■与■桯. 文物. 1987;(9):28-32.AbstractPKU 
汉墓所出铜器中有一种三足提梁筒形器。器身作直上直下的圆筒形,上有盖,下有三矮足。器身上部两侧有一对衔环的耳或兽面(即铺首),提梁的把手跟环用链条或两端有圈的铜条相联系(图一)。个别器出土时提梁或盖已残佚。这种铜器的大小比较一致。口径通常为汉尺五六寸左右,高度通常为汉尺八九寸至一尺左右(汉代一尺相当于23厘米左右),只有个别器稍高一些。在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里曾发现跟这种铜器类似的陶器一件。器身两侧之耳为贯耳,应该是穿绳为提索的。满城1号汉墓(中山王刘胜墓)也出了十件这一类的陶器,但器身较高,两侧之耳作纽状,无盖。这些陶器,尤其是满城汉墓所出的一批,可能是仿铜器的明器。 1967年在固原头营公社坪乐大队附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