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 李家浩.
战国平阳刀币考. 中国钱币. 1988;(2):35-37.
Abstract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批传为山东博山出土的刀币,正面或有“明”字,或无字,背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字,字形诡异,不易识读,旧多称为博山刀。1978年,我们发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将博山刀背文第一字释为从“邑”从“竹”从“膚”之字,并指出即地名“莒”之专字。此后,汪庆正同志又认出第二字为“冶”,李学勤同志对币文的释读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
裘锡圭.
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 古汉语研究. 1988;(1):1-3.
Abstract故友于豪亮同志《说“引”字》一文(《考古》1977年5期339—340页,又见《于豪亮学术文存》74—76页),指出甲骨、金文中过去被释作“弘”的那个字实应释作“引”,十分正确。《金文编》1985年新版已改从此说。但是于文对周代铜器铭文中“引”字意义的解释,尚有可商之处,所以草此短文作为补充。为了印刷的方便,所引铜器铭文的释文一般用宽式,如“墉”的表意初文直接释作“墉”,本不从“厂”的“厌”直接释作“厌”。不能确释的字用“□”号代替。凡见于《两周金文辞大系》的铭文,都不注出处。
裘锡圭.
说字小记. 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2):10-19.
Abstract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裘锡圭.
“廪人”别解. 人文杂志. 1988;(1):28-29.
Abstract王辉同志《二年寺工壶、雍工(民攵)壶铭文新释》一文(本刊1987年3期,以下简称“王文”),发表了两壶铭文的正确摹本,并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良多。但是王文对二年寺工壶铭文中“廪人”一词的解释,似尚有商榷余地,下面提出笔者的浅见,以供参考,不当之处请王辉同志及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