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
文字博物馆建设应注重高品位和科学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10-11.
Abstract中国文字是华夏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尤其是汉字,千百年来,从甲骨文始,历经演变,承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但依然生机勃勃、迄今还在使用着的文字系统。它以其强大的超方言和文化影响性、独特的构形体系及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内涵,典型地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当中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几千年来,汉字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创建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的构想备受海内外有识之士关注。河南,是甲骨文和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也是字圣许慎的故乡。日前,国家文物局已正式批准在安阳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为语言文字提供一个集中收集、整理、保存和规范化、经典展示的场所。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人的宏伟事业。建设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大型文化工程,应当说尚无先例。为此,我们诚邀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就该馆的建设、布展内容等,挥笔畅谈,为馆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供指导性意见。
裘锡圭.
谈谈“反求诸己”. 文明. 2005;(1):8-9.
Abstract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可以从大处着限,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前一方面如提倡古人重视“中”与“和”,并且主张“和而不同”的思想、古人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等等,后一方面如提倡那些古人所重视并且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和做法等等。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应该积极去做。当然,做的时候也
裘锡圭.
商铜鼋铭补释. 中国历史文物. 2005;(6):4-5.
Abstract《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03年征集到的一件商代晚期铜鼋的器形和铭文。同期还发表了李学勤、朱凤瀚、王冠英三位先生的考释文章,即《作册般铜鼋考释》、《作册般鼋探析》和《作册般铜鼋三考》(以下简称"李文"、"朱文"、"王文")。这三篇文章对铜鼋铭文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甚多,现将可以补充三文或与三文不同的意见简述于下,以供参考。
张富海, 裘锡圭.
汉人所谓古文研究.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5;(4):68.
Abstract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