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转化》网络公开课圆满举行

十一月 15, 2021

        秋冬季节是华北大气环境污染的高发时期,为促进学术成果向大众传播,增加公众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认识和防护能力,发扬北大环境人的责任担当,11月15日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北大学堂,成功举办了《十面“霾”伏——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转化》讲座。学院长聘副教授郭松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本次讲座于北大学堂官网、APP,以及百度、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爱奇艺和凤凰网等9个平台同步播出,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44.2万人次。

        讲座伊始,郭松副教授援引中国古诗文、西方名画,以生动幽默的方式阐释了中西方古人对“霾”的认识,引入讲座主题。郭松指出,“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雾和霾的关键在于含水量,一般人可以通过“太阳升起时能消散的是雾”来进行简单的区分。

        在对“霾”的成因分析中,郭松副教授详细介绍了“霾”的元凶——大气气溶胶的概念,利用气溶胶相关光学原理,向观众解释了“天为什么是蓝的”、“夕阳为什么是红的”等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自然现象。

        在“霾”的治理方面,郭松指出,治理霾污染首先要明白其来源,大气颗粒物既来源于污染源的直接排放,也来源于污染气体的物理化学二次转化。治理霾一方面要通过弄清污染形成的机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削减污染排放,另一方面气象条件(例如风)与大气污染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十分重要。郭松强调,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知识、多环节协调的系统性工程,要严格依据科学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多种大气污染物进行协同减排,同时切断污染形成的关键点,才能达到霾治理事半功倍的效果。

        郭松副教授还针对普通人如何应对“十面霾伏”提出了中肯建议。他提出,防霾口罩的选择要综合防霾效果和个人体质,在隔绝颗粒物的同时也要保障呼吸顺畅。在室内,可以通过关闭窗户和使用空气净化器的方式来提升空气质量,并注意及时更换净化器滤芯以保证过滤效果。

        讲座最后,郭老师强调,良好的空气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亟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以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守护祖国的碧水蓝天。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大环院人

文字 | 戴一双

责编 | 贾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