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12
刘伟. 反“专业主义”的“专业批评”——评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象》.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2):135-139.Abstract
宣称文学批评陷入危机的声音,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不绝于耳.那些从1980年代走过来的学者和批评家,常常忘情地沉浸在他们经历过的那个黄金时代.然而,当一个时代过多地被谈论,甚至变成怀旧的对象时,说明它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学批评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社会科学逐步成熟,各种理论纷至沓来的时代,文学批评变得没有以前好玩,①几乎
沙宗平. 《古兰经》的对话原则与对话实践——从《古兰经》和《圣经》若干经文看伊斯兰教的对话观. 文明交融: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话. 2012.
颜海英. 古埃及语言文字与文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段宝林. 台湾民族文化的源流初探.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2;(1):1-8.Abstract
从台湾文化最初的源头开始,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由东山陆桥到台湾的古越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就是古越人的文化,这在台湾考古文物和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对于认为台湾原住民文化来自南岛的观点,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岛文化的历史远比台湾雅美人等原住民的历史为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同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有相似之处,是由于他们都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也可能是古越人去南岛的中间站.当然,台湾有些民族是从南岛迁徙回来的,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故而台湾最原始的文化源头是在祖国大陆,这是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文化学家们公认的事实.
综合课题组;*李力行. 合法转让权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成都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调查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2012;(2):127-139.
谢立中. 后社会学:探索与反思. 社会学研究. 2012;(1):1-26,243.Abstract
"后社会学"一词指的是一种与传统社会学有所不同的社会研究思路,"后社会史"和"多元话语分析"可以视为它的两个具体范例."话语建构论"和"多元主义"是"后社会学"的两个核心理念.促使人们意识到作为我们人类经验、思考、言说对象的所有"社会"现实都只是一种由人们在特定话语系统的引导和约束下建构起来的"话语性实在",这是"后社会学"范式的主要意义所在.人们对"后社会学"的许多批评有的是出于误解,有的禁不起深究.
刘月悦, 丛治辰, 刘伟, 马征, 梁盼盼, 陈新榜, 范芊婀, 龚自强, 白惠元, 易飞, et al. 向外转的文本与矛盾的时代书写——格非《春尽江南》讨论. 小说评论. 2012;(1):105-116.Abstract
陈晓明:2011年,格非的《春尽江南》出版,引起文坛热烈关注,从《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格非的三部曲全部收官.格非在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于文坛,曾经以先锋派的姿态引领小说变革创新之风.几十年过去了,其中格非也不乏有作品陆续问世,但如此集中于三部曲来讲述20世纪中国的故事,无疑是一项不小的文学行动.从去年以来,我们讨论当代长篇小说已经进行了五六次.
汤一介. 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5-11.Abstract
一、16世纪中国的明末发生过一场不同于西方"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潮"康德(1724—1804)提出"要敢于运用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口号。美国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在《新全球史》的《启蒙运动》一节中说:"牛顿(1692—1727)的宇宙理论如此完美和令人信服,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过科学领域。他的成功让人们感到理性分析对人类行为和
梁柱. 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9):5-13,159.Abstract
唯物史观的发现与确立,是历史观的革命性飞跃.唯物史观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是适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发展的需要.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取代了唯心史观,以阶级论取代了进化论,初步奠定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的基础.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探讨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初步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唯物史观成为指导革命实践斗争的锐利武器.重温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一川. 回到书写行为的地面-我看书法的文化养成. 美术观察. 2012;(9):8-10.
林毅夫. 回归高增长. 中国改革. 2012;(10):26-30.Abstract
为了便利本国产业的升级和多样化,政府必须制定符合本国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摆脱当前危机的关键
严家炎. 回忆我和柳青的几次见面. 新文学史料. 2012;(2):4-6.Abstract
我虽然在五十年代前期就读过柳青的《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作品,1960年起还研究《创业史》并陆续写过几篇评论,但我和柳青本人有机会见面,却在他于《延河》上发表《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的四年之后。那是1967年的8月初,我去西安作协机关住下后的第二天晚上。西安地区天气竟是这么炎热,白天太阳底下晒着犹如烧烤,天黑下来却还酷热得难以忍受。已是晚上大约8点钟了,仍
孙璐, 李广建. 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文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 图书情报研究. 2012;(3):25-33.Abstract
以数字图书馆为主题,选取Web of Science中收录的近12年来该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基于主题特征词突变分割算法、关键词有序聚类算法、关键词共现聚类算法及文献同被引分析等算法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2年中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三个明显阶段,详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特征.通过文献计量综述,全面了解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发展特点及发展方向.
秦雪征, 尹志锋, 周建波, 孔欣欣. 国家科技计划与中小型企业创新:基于匹配模型的分析. 管理世界. 2012;(04):70-81.Abstract
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是我国向创新型社会转变的微观基础,而政府的科技扶持政策则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9年四川德阳地区地震灾后中小型企业调查数据,考察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控制了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内生性后,我们发现参与科技计划将使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概率平均提高20%,进行方法创新的概率平均提高24%,并且该政策效应对于高研发投入密度的企业表现得更为显著。同时,结果显示科技计划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机制主要分为"资金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即参与科技计划项目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技术与管理人员的边际创新生产率。
张维迎. "国进民退"是中国改革进程逆转的开始. IT时代周刊. 2012;(16):12.Abstract
在过去几年里,改革的步伐被反改革的心态和政策阻碍,一些传统计划经济的手段悄然复活.在改革30年后,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指引了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在这个时期,中国掀起了国进民退浪潮,改革的进程开始逆转.自1978年开启的中国经济改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高速增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改革前的第13位上升到现在的第2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越来越大,G2(中美共治)成为国际流行的词汇,甚至引发了全球领导力东移的说法.另一方面,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凸显,收入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扩大、
刘国华 叶正芳, 吴为中.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 生态学报. 2012;32.
昝涛. 土耳其模式:历史与现实.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2.
汤一介. 在《文明》杂志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 它将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杂志之一. 文明. 2012;(2):12.Abstract
祝贺《文明》创刊十周年。正像娄晓琪社长所说:"《文明》杂志发展的这十年,恰好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传播的第一个十年,《文明》有幸成为见证者和传播者,如今《文明》又赶上了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纪元。"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有厚重的中华文明来支撑;中华文明的传播必须有日新的中华文明来担当。正是《文明》杂志依靠有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文明,而成为有自主的文化品牌。正是《文明》杂志在21世纪以"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创造着精品而为大家所欢迎。正是
胡泳, 哈丽丝. 在华国外传播者对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以“单位”网个案研究为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34(01):107-112.Abstract
进入21世纪,随着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兴起,一群由外国人主导、以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博客在中国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在外媒中超过中国主流外文网站,"单位"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单位"网的个案分析,揭示"单位"网的对外传播如何切合西方读者的认知习惯、并展开相应的话语建构,又为何在外媒的眼中比我国主流对外媒体传播效果更佳。
汤一介, 乐黛云, 胡娟, 沈健, 刘昊. 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异;在理解对话中追求创新——汤一介、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3):150-156.Abstract
○两位都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历,请问你们如何看待中国人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呢?◎乐黛云:国外比较关注的是中国的古代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宋明理学等。西方人研究中国的文化,希望了解中国学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的,所以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