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4):142-147.
Abstract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力于戏剧、电影尤多.戏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电影的影响表现在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和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影剧式技巧的运用,使金庸创造了一种新的武侠文体.
严家炎.
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摘要). 学语文(A版). 2005;(6):7-8.
Abstract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著名现代文学研究家严家炎所著《金庸小说论稿》中的《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一文,对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作了细致而精当的分析,对中学生怎样写好作文很有启发.原文很长,这里只是摘其要点发表.供同学们参考.
严家炎, 卢晓蓉.
卢作孚研究的重大进展——读增订版《卢作孚年谱》. 博览群书. 2005;(12):46-54.
Abstract西南大学张守广博士编著的长达四十万字的《卢作孚年谱》增订版(以下简 称《年谱》)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部《年谱》是在作者三年前出版的同名年谱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补和订正而成的。增订后的《年谱》无论在史料的 占有和鉴别,或是在内容的整理和扩充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仅是卢作孚研
严家炎.
论“五四”作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 上海鲁迅研究. 2005;(S1):1-16.
Abstract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五讲中谈到文学革命运动时,说过这样两段话:自甲午战后,不但中国的政治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动,即在文学方面,也正在时时动摇,处处变化,正好像是上一个时代的结尾,下一个时代的开端。新的时代所以还不能即时产生者,则是如《三国演义》上所说的"万事齐备,只欠东风"。
严家炎.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专题讨论):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对抗战文学的一点认识. 河北学刊. 2005;25(5):166-167.
Abstract中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如丘东平、萧乾等作家的作品,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心潮难平.主人公虽然赴难了,但读者心中留下的却是一种悲壮或悲愤之气.这大概是被侵略国家人民所特有的感受,是被压迫得几乎要当亡国奴的地位使然.
严家炎.
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对抗战文学的一点认识. 河北学刊. 2005;(5):166-167.
Abstract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于抗战的珍贵的民族记忆。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全面启动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的研究,借以填补现代文学史不应有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