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一月 23, 200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实施新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本文着重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等等。总之,今天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今天我们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了,在海外建立的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证明。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

中国改革开放持续29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奇迹的背后,必然有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路和文化自觉。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

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我们应当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从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来看,我们的文化具有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文化认同感增加。具体地说,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综合与新的多样性的出现。如何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我们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从国内的文化转型来看,我们的文化具有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民族凝聚力增强。就是说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从国际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的文化具有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话语权。我们知道,进行文化对话,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这就是所谓“文化平衡”。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不仅文化逆差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2004年我国出口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016%。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版权和从美国引进版权比为290比1。2004年我国与人口只有300多万的新加坡版权引进和输出为5比1。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警惕“文化赤字”,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功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然近来情况已经有了改变,比如在海外频频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日”“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以及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和持续升温的“汉学热”等。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自赏的,而且是共享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来看,要求我们的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发展的成果应当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本,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软实力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文化发展出人才出精品,而且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二是破与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说实在的,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三是主导与多元。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因此格外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而汇聚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四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方向和原则。在文化发展的市场化和公益化,功利性和公益性方面寻求适当的平衡,维护和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减少文化垃圾。

五是知和行。现在的关键不是如何说,而是如何做,即知行统一。如果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迷失、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不可能持续。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正因为此,我们才会提出“八荣八耻”。应当说,“衣食足”在今天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了,而“知荣辱”则还是大问题。在这方面,确实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做。因为它会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编辑:赵琬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