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一月 1, 2011

10月27日晚,由哲学系团委举办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六中全会精神解读”讲座在二教109举行。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建宁主讲。本次讲座是哲学系全面启动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首场活动,哲学系党委副书记张莉鑫出席。

在简要回顾中国近百年发展历程后,郭建宁指出:西学对中国的冲击历经从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文化层面的转变,最终使国人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是文化的落后,重建根本上是文化的重建,复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而在二十一世纪,文化问题更为凸显,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走向世界的名片和识别码,文化的占略地位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十八大前最后一次聚焦文化问题的中央全会——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定。

围绕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两大核心内容,郭建宁分别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文化复兴的实现路径三方面,对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

郭建宁指出,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针对这一抽象层面的落实,郭建宁提出,在宣传工作上,应从理论体系转为生动的格言警句、从理论界走向人民大众、从知到行,以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中国哲学知行合一的传统。郭建宁认为,硬实力作为物质基础必不可缺,但文化软实力作为硬实力的提升,对形成自身文化认同感、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在与美国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形式——理论、媒体、商业文化的对比中,郭建宁对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自身见解:从根本上说,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消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但不能成为“文化问题上的啃老族”,传承中创新不可缺乏;目前,与西方主流媒体的文化交锋中仍以政府行为为主,需要使文化从“送出去”转为“走出去”,提高影响力。

郭建宁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灵根,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待传统文化,应全面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相对于传承这一基础、前提,创新更是方向、生命,其赋予新时代民族文化新篇章新的活力。

谈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时,郭建宁指出,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水平下滑、社会公信力不足是我们目前共同面对的问题。“文化何来,以人化文;文化何用,以文化人”,在这一战场上,高校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责任、使命;同时,必须防止、克服文化建设中同质化、功利化、低俗化的倾向,指出功利化是因,低俗化是果,解决问题应从原因入手。基于以上分析,郭建宁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复兴实现之道的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在改革开放下讲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郭建宁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的强调,将引导着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最后,哲学系党委副书记张莉鑫向郭建宁赠送了讲座纪念礼物,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焱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