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教授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十一月 20, 2012

11月8日上午,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论述,北大媒体特别采访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请他介绍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以及北京大学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

郭建宁认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论述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如何看待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大家知道,201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次会议以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界到老百姓,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的思路是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许多省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很多市也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新近流行的主旋律。文化强国理念深入人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日益丰富。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的名片、身份证与识别码。比如说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文化复兴。比如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比如说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

第二,如何理解文化强国概念。十八大的主题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五位一体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强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从长远来看还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发展。大国崛起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引领,大国崛起离不开思想与文化的崛起。中国三十年经济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要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向全世界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整体文化形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三,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小康问题和发展问题,还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的需求。郭教授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大国,但还要做文化大国、诚信大国、道德大国。中国文化GDP总量世界第二,但文化软实力是否达到了经济实力的水平;中国报纸和电视剧发行量第一,但文化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更加关注中国文化软实力、道德诚信和社会公信力建设。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后的今天,强调文化强国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国任重道远。郭建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北大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优势。首先是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李大钊先生1919年就在北大讲授唯物史观,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撰写了著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可以说北大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其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正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研究上具有的资源优势与学科领先,北大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上责无旁贷。北京大学在当前学科发展中需要有新的思维、对策与发展路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再过3年就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郭建宁提议北大以此为契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在教学、科研、队伍人才、国际交流等方面有新的举措,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北大人应有的贡献。

郭建宁简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

编辑: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