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专题》是本学期王博教授面向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限选课,每周2个学时。王老师以庄子哲学为中心,通过对《庄子》内七篇的文本细读和精彩发挥,不仅让学生对庄子有了全新的了解,也能让他们对先秦哲学的主题和脉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王老师的授课“不同凡响”,无论是精心编排的授课内容,还是出自天分的讲授风格,都会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对庄子心神领会,所以,王老师的课上总会有那么多慕名而至者,早早在教室中占位听课。我们采访了听过王老师课的四个学生:胡翔(2008级哲学系本科生)、于文博(2007级哲学系本科生)、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2009级中哲博士)和王玉彬(2009级中哲博士)。他们对王老师的授课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一、讲什么?所讲内容有什么特色?
胡翔:这门课虽然叫《先秦哲学专题》,但主要还是讲《庄子》。王老师在讲的时候,会把庄子放在先秦哲学的背景下,在跟孔孟的对话中,突出庄子的思想,并连带讲出先秦哲学的总体状况和特点。这门课的设计确实和其他课不太一样,其他老师上课一般会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分几个步骤来讲。我之前也听过别的老师上《道家哲学》,他会先摆出一个理论框架,第一章讲什么,第二章讲什么,上课的时候,会找一堆《老子》、《庄子》的文句放入他的理论框架中。而王老师的课,我们上课会直接读文本,然后讲文本,而不是事先有一个理论体系,拿文本套它。这门课是从文本出发的,我很赞同王老师的讲课内容。
于文博:这个课主要还是以《庄子》为主,王博老师好几个学期都没开《庄子》的课了,这次我们赶上了,还是觉得蛮幸运的。上课的时候王老师会带着大家读书,很多人一起朗读,这种感觉非常好。然后,王老师开始分析《庄子》的文本。程序上还是蛮简单的,本科课,尤其是中哲课大多都是这样的,太细致的东西也讲不完,所以概论式的东西很多。
非常有特点的是,王老师讲《庄子》的时候,没有按照篇章的顺序讲,而是依着“一以贯之”的思路。先讲《人间世》,里面第一个故事就是孔子和颜回的对话,王老师分析说,这个故事里面的颜回就是现实中的孔子,故事里的孔子就是曾经的庄子,这是在讲庄子的生命历程;然后是《养生主》,讲人如何在荆棘遍地的世界里保全生命,并指出生命是庄子关注的焦点;然后是《齐物论》,王老师对《齐物论》的评价最高,认为是庄子里面非常非常精彩的部分。读“辩无胜”中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时,王老师说:“你看,庄子是怎样的一个心灵,才能说出这样的话?”然后是《德充符》,这是一个残疾人的世界,但他们都有一种“德”,这个“德”不是儒家意义上的德,不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而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很智慧的一种态度。接下来是《大宗师》,现在正在讲。会点出很多点,尽量引领你去体贴一个生命历程,我觉得体贴还是很重要的。最后才是大家常讲的《逍遥游》。这是大体的框架。
二、怎么讲?讲课有什么风格?
刘增光:老庄哲学是比较难懂的,但是他能讲的深入浅出,并经常和生活中身边的例子集合起来讲。另外,我觉得王老师的思维非常发散,一般的老师可能简单解释一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算完,但王老师不时会引申一下来讲。庄子真的挺难读的,来听王老师的课,比看书能让你更快的了解庄子,这就是我来听课的原因吧。
王老师刚上课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讲个小笑话,吸引一下大家的注意力,因为课是在下午,大家情绪不太高,有点闷,他可以用这个来调节一下气氛。比如上次课,他一开始就讲去浙江爬山的时候,当时是阴天,而山是圆形的,道也比较窄,比较危险,他们爬到三分之一,其他几个老师就觉得太危险了,有点犹豫,爬这个太危险了,然后王老师开玩笑说,这时候我“拯救了党,拯救了国家”,跟他们说,“没有退路,必须前进!”当然,王老师的小故事不是随便讲的,而和课堂内容有关系。然后,王老师会从云气缭绕,引申到世界的原始状态。
胡翔:王老师上课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得意忘言”,他不对文本的词句进行死抠。可以说他的讲课方式是感觉式的、体验式的教学,讲课过程行云流水,能让你感觉到哲学的某种意思、某种境界。
王老师上课很生动,很传神。比如,他曾举了一个例子,是说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不妨说:失之,得之。”王博老师继续发挥道:“那庄子呢?他估计就根本不管失得了,就直接什么也不说了。”这种发挥很容易让我们理解庄子的哲学境界。
于文博:没上课之前就有人跟我讲,王老师上课是比较洒脱的,有道家风范。我觉得王老师是天才式的人物,他能够抓住一个很小的点,就把庄子的本意弄得很清楚。庄子的文章具有一种张力,文字上比较晦涩,要表达的也不仅仅是表面的意思。王老师有时候也会进行开放式的分析,但他始终不会脱离文本。同时,王老师带我们读文本,但并不局限于对文本的解释。王老师主要是以生命的体验来体贴庄子哲学。王老师在我们系也会做很多学生工作,他常给我们讲他的生命历程,并一再强调哲学是让他成长的一门学问,他能从中获得生活的智慧。
王老师往往用一两句话就能点出文本讲的是什么。我记得比较清晰的是,讲《养生主》时里面“庖丁解牛”那段经典的故事时,他提醒我们要明白这个寓言背后蕴含的是什么,他认为牛就是指这个世界,庖丁就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他知道如何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其实,整个《养生主》就是想告诉你一个人怎样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
王老师的语言也很美,有很多经典语录。他会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在讲“天人关系”时,王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个人字,再加上两横,说,“人只有很二的时候才想变成天呢!”这些例子很有意思,很容易记住,我回去想的时候,觉得不仅例子很有意思,背后的想法是很有价值的。
王玉彬:一般说来,治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汉学,一种是宋学。汉学重在解释字句,考据训诂,而宋学则重在对思想的宏观的把握上。我觉得王老师的讲课倾向于一种宋学的方式。对于《庄子》来说,字斟句酌的解释也是不必要的,庄子的文风很洒脱,下笔可能没有那么多非常严谨的考虑。可以用“生命之间的对话”来说明王老师的讲课风格。听王老师的课,听着听着你就很容易兴奋,你的精神和生命不知不觉就被激发出来了。而且,王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孔孟老庄等原典中的话,他张口即来。说到《老子》的时候,这句话是哪一章里面的,他都记得非常清楚;《庄子》里面的精彩段落,他也能很流利的背出来的。
三:有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吗?怎么考试?
于文博:到目前为止,课堂讨论只有过一次。我们都希望多有讨论,但一周只有两节课,肯定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在课后,一般没有什么强制性的作业。但如果你想读明白《庄子》,应该自觉的在课下预习文本,查查生僻字,看看注释,王老师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
王老师给我们留的第一次作业的题目是“从孔子到庄子”,让我们比较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心灵体验。这确实很难,“从孔子到庄子”这个想法很妙,但真的要把这个历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确实需要很多功夫。这个作业要求的字数不多,但每个同学都用了很多时间。
关于考试,以前有学生说:“学庄子还在乎分数吗!”王老师一般采取的是论文的方式,他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助教也说,王老师比较看好诗性的语言,对本科生来说,重要的是看你解读文本的能力。
胡翔:王老师不会刻意布置课下的阅读任务,但我们都会自觉的去读《庄子》的原文,读的时候一般就是先疏通文字,因为庄子的文字和现在我们汉语意思差别太大,一般我会放一本古汉语词典在旁边,不会的就查。另外,在看的时候可能需要查很多不同的注本,找一个你觉得比较符合庄子愿意的注本。
四、有什么收获?
于文博:庄子很达观、很逍遥、很飘逸,但王老师一直强调,庄子不是无端的逍遥,他的体验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通透的认识之上。就像《人间世》举的例子,颜回即使到了魏国,用尽各种各样的办法,也没有办法达到他的目标。儒家有某种政治冲动,但无论怎样都是“以德抗位”,这个结果不会是好的。所以,庄子最后的落脚点就仅仅是生存,是很无奈的。讲到《大宗师》的时候,王老师强调千万不要以为庄子的“达观”就是一种快乐,它并不单纯,背后有很深沉的思考。王老师有本书叫《无奈与逍遥》,庄子在某种程度上比儒家更深刻的看透了这个世界,对现实有深刻的洞察力,所以才能够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人如何去面对一个无常的世界呢?庄子不是无根的逍遥,他确实是在体贴生活。庄子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泯灭了差别,这都是从生命的历程中体悟出来的。庄子在表面有一些超脱,有一些逍遥,但背后是沉重的。这些观念都跟以往我对庄子的了解不一样。上了王老师的课,真是收获很大。
之前接触了很多儒家思想,让我觉得这个思想体系是很合理的,秩序、道德等等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记得有一次王老师讲课的时候说,“难道在庄子看来,这个世界,这些分别真的就是那么清楚的吗?”庄子一直在质疑生活“常识”的合理性,这让我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多了一个必要的视角,让我知道了生活是有很多面向的,遇到走不通的路,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有更加达观的态度。
那么,我以后应该如何生活呢?我觉得王老师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学术上偏向道家,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王老师在事功方面做的也特别好——这就是很好的平衡。当然可能会遇到一些东西来质疑你,但是你要找到平衡。一方面你需要很节制,很踏实,很谨慎,像杨立华老师说的那样过着一种“反思”式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是特别值得你去追求的事,你是不是能以比较超脱的姿态去对待它,如果不能,最后就会变成了“器”。
王玉彬:王老师上课的时候,他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做学问最重要的不是求真,而是求美。所谓美,就是一种均衡,一种对称,一种材料和方法的对称、前提和结论的对称,这就是美的。真是通过美而真的。”一般说来,哲学就是要求真的,但王老师受庄子影响比较大,不相信有常识意义上的真理。在很多人看来,《齐物论》是一个思辨性的、逻辑性的文章,但王老师说《齐物论》要解决的并不是逻辑问题或理论问题,而是生命的问题,讲得是一种生存的感觉。这些新颖的观点对丰富自己的哲学观念非常有帮助。
胡翔:从王老师那里,我学到做学问写论文的时候,第一要有问题意识,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文章就会很散乱,肯定写不好。有了问题意识后,你才会进行思考,才会在文本中找论据的支持。所以,第二就是在文本中寻找理论支撑,要深挖文本,不要脱离。
五、有什么缺点?有什么建议?
于文博:我无从回答。王老师的高度太高了,我们没有资格说这个,现在能做的只是把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能多了解几分就很好了。
刘增光:因为王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见解进行发挥的,让人感觉他历代的注本看得不太多,毕竟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庄子,大概因为这个课程是给本科生开的,所以他不会讲的太多,不会太深。如果以后王老师能针对博士生开课的话,最好把历代注家的优劣得失讲一下,这样才能看出对庄子研究的发展情况。
王玉彬:王老师在课堂上把他的学问中最精彩的一面给我们展示出来了,但是,他以前肯定也经历过那中非常枯燥的学术性的基本的训练,这一个阶段的酸甜苦辣对想做学问的同学来说,或许更加有帮助。如果再在课堂上不时穿插一点这样的内容,那么这个课简直可以称为“完美”了。
六、庄子哲学还有什么“用”?
刘增光:《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经典,之所以现代人会如此喜欢它们,有它的原因。一个是人们能从书中看到一些东西,庄子能够让人修养身心,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能让人产生一种平和之气,甚至会觉得有一种精神的逍遥,或者是内心的平静。
于文博:我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很多问题,有时会太过于追求某个东西,反而受制它,这时候,如果以庄子的口吻问一下:“这个东西真的是那么重要吗?”心里面就会释然。庄子的确不会带给你物质上的利益,但是会让你以一个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庄子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追求、不作为,毕竟每个人都还要过日子,但是,在过日子的过程中,你必须记得生活中还有别的面向,这样,就能很好的平衡你的生活。
我们不能否认物质条件的重要性,过有尊严的生活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物质保证。但我们系的国学班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学员都是事业有成的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超满足的情况下,精神的力量的重要性就非常凸显了。很多人回到中国古代的智慧中去寻找思考的方式,生活的方式。我们现在就能接触这些,很幸运的。我们现在就知道平衡生活,王老师也说,“哲学系没有人自杀,因为他知道生活是怎么过的,文革里的冯先生,张先生都很长寿,哲学给了他们生命的滋养。”我相信庄子哲学是能滋养生命的。
王玉彬:庄子的思想对解决气候变暖肯定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当然你也可以牵强附会的说《庄子》里面有保护自然的思想,但这些比附的东西并不是庄子想解决的问题。虽然庄子也强调社会的一面,但他对个人的作用会更大。在战国时代那种古朴的生活之下,所谓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困扰,和我们现在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但是庄子就是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有一种精神的苦闷,而且,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思想把那种苦闷消解。我觉得,非要讲现实意义的话,对我们在生活中精神的调试可能会比较有作用,毕竟,庄子是一个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本质的哲人。
===========
采访记者:崔悦、李桂森、范晓
采访时间:2010年5月
编辑整理:王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