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利用机器学习诊断地表臭氧模拟日际变化的偏差

十二月 28, 202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叶兴沛,在张霖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机器学习诊断并改进了大气化学传输模型GEOS-Chem模拟的地表臭氧偏差。研究发现,模型模拟的2018年暖季地表臭氧相比观测在中国多个地区存在显著的高估,该高估与云和湿度等相关变量高度相关。优化模型中臭氧在湿天气的干沉降参数化以及对云光学厚度的低估,可以有效降低模拟的臭氧偏差,并提高与观测比对的时间相关性。

相关成果以“Diagnosing the Model Bias in Simulating Daily Surface Ozone Variability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The Effects of Dry Deposition and Cloud Optical Depth ”为题,于2022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课题组郭怡鑫获2022年德国联邦教研部“绿色精英”奖

十一月 9, 2022

德国联邦政府教育与科研部在2022年10月27日线上举行2022年度“绿色精英Green Talent”颁奖典礼,为全球25位杰出青年学者颁奖,表彰他们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后郭怡鑫荣获这一奖项。

2022年获奖者海报

快速变化的人为污染物排放驱动东南亚地面和对流层臭氧上升

十月 19, 202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晓琳,在张霖老师和南方科技大学傅宗玫教授的指导下,结合多源观测数据及大气化学模拟,探究了2005-2016年东南亚地面和对流层臭氧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研究指出,2005-2016年东南亚地面和对流层臭氧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且人为排放的增加是导致臭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东南亚地区自下而上的人为和生物质排放变化与观测相比存在偏差,未来评估该地区空气质量变化需要对排放清单进行进一步验证。相关成果以“Rapidly changing emissions drove substantial surface and tropospheric ozone increases over Southeast Asia”为题发表在2022年9月29日的杂志《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环境效益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四月 19, 202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张霖研究员与普林斯顿大学Denise L. Mauzerall教授等合作,综合评估了采用洁净型煤、天然气或电力取暖(分别在全面替代我国北方居民取暖所使用的固体燃料的情景下)对空气质量、公众健康和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家庭取暖成本,揭示了不同取暖替代情景的健康-气候协同或权衡效应,为清洁取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指导。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环境效益与家庭成本”(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household costs of clean heating options in northern China)为题,2021年12月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并入选期刊首页推荐文章(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