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1980
袁行霈.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社会科学战线. 1980;(2):276-283.Abstract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袁行霈. 如梦似幻的夜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诗探索. 1980;(1):193-197.Abstract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
袁行霈. 论意境. 文学评论. 1980;(4):134-142.Abstract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袁行霈. 感受 联想 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3):34-40.Abstract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文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文艺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
1962
袁行霈. 崇高的人格 伟大的诗篇.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2;(3):35-46.Abstract
今年是杜甫诞生1250周年。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也激励着人们爱国爱民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进步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至今也不会熄灭。杜诗的卓越艺术,对于社会本义文学的繁荣,也一定会产生积极作用。
1961
袁行霈. 也谈山水诗的产生问题. 文学评论. 1961;(4):100-105.Abstract
上一期的《文学评论》上发表了林庚先生的文章《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山水诗是在南朝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水路交通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第二、山水诗并不是在园林或隐逸的生活基础上,而是在游宿、行旅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第三、山水诗是适应文学表现上的多样性和想像上的丰富性的要求而产生的。林先生的文章里也有一些好的见解。譬如,他强调山水诗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认为好的山水诗总是离不开进步的思想感情或健康的美学观点。又如关于山水描写在中国诗歌和中国人民的审美趣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都是有启发性的。不过对于这篇文章的几个主要论点,我觉得还需要商榷。
袁行霈. 評介《陶渊明诗文彙評》.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1;(6):65-66.Abstract
关于陶渊明,清代的溫汝能(《陶詩彙評》)和陶澍也都做过彙評的工作。特别是陶澍的《靖节先生集》,不但彙集了李公煥等五人所录諸家对陶詩的总論,并有所新增,而且各篇之后也大都附有前人的評論。这本书一直被公认为陶集中較好的一种。但是由于陶渊明的資料甚为浩繁,而陶澍等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又很有限,所以他們都远远未能搜罗完备。对于今天研究陶渊明的人,是不能滿足需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部分师生协力編輯的《陶渊明詩文彙評》是一部历代評論陶渊明詩文的資料长編。編者从北京各大图书館所藏的155种陶集、詩文选本、詩話、笔記、杂考中,做了广泛的輯
1958
袁行霈. . 前哨. 1958;(1):4.Abstract
~~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