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1990
严文明.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新发现. 江汉考古. 1990;(3):29-34.Abstract
去年10月初,我应日本考古学协会的邀请,有幸参加了专门讨论稻作农耕起源和传播的静岗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稻作农耕的起源与展开》的学术讲演①。在那篇讲演中,我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约70处史前稻谷遗存进行了分析,提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可能是一个大的农业起源区,其中尤以
严文明. 喜读《淅川下王岗》. 华夏考古. 1990;(4):107-110+112.Abstract
最近读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编写的考古发掘报告《淅川下王岗》,十分欣喜。这不但因为下王岗遗址的发掘成果引人注目,还因为这部报告本身编排得体,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遗址的本来面貌和发掘的收获,愿意向读者推荐。下王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浙川县西南约35公里,东北紧临汉水支流——丹江,在丹江口水库的淹没区内。1971年至1974年,为配
严文明. 努力促进农业考古研究. 农业考古. 1990;(2):21-22.Abstract
《农业考古》创刊至今已有十年了。十年来这份杂志越办越好,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考古研究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农业考古的认识,并且积极开展了农业考古的国际交流。作为一个读者,对于这些成绩感到特别高兴。借此机会,谨向编辑部同仁和广大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严文明. 山东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评《胶县三里河》. 考古. 1990;(7):669-672.Abstract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的《胶县三里河》考古发掘报告,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在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它是继《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之后的又一田野考古专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注意。
严文明. 史前聚落考古的重要成果——《姜寨》评述. 文物. 1990;(12):22-26.Abstract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约1公里,原有面积约5万平方米,与西安半坡遗址大小相若。由于历年的破坏,现存面积仅2万多平方米。所幸主体部分保存尚好。经1972年至1979年连续8年的发掘,揭露面积17084平方米,重要部分已基本发掘完毕。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是规模最大和揭露最完整的一处。最近,姜寨遗址的大型发掘报告《姜寨》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部报告分上下
1989
严文明.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农业考古. 1989;(2):72-83.Abstract
(一)中国稻作农业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印度说、东南亚说、华南说和云南说。现在主张前两种说法的人少了,而主张后一种说法的人逐渐增多。不过所有这些说法都没有充分考虑大量史前栽培稻遗存的证据,而要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是不能不考虑这些证据的。几年以前,我曾对当时已知的30多处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年代、分布、种属进行了分析,对它们同我国历史上记载的野生稻与现今生存的野生稻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提出长江下游及
严文明. 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2):53-56.Abstract
中国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前多认为起源于印度或中南半岛,也有主张华南说的,近年则以云南起源说最占优势。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沒有充分考虑由考古所发现的大量的史前栽培稻遗存的证据。而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与早期传播,沒有这些直接的证据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几年以前,我曾依据对30多处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年代、分布、种属分析及其与历史上和现今野生稻的关系的考察,提出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可能是我国栽培稻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
严文明. 东夷文化的探索. 文物. 1989;(9):1-12.Abstract
《文物》自1950年创刊以来,随着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十九个年头,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已经是第四百期。按照传统,我们用编发论文专辑的方式,来纪念前进道路上一整段里程的结束和新的里程的开始。为《文物》第四百期撰写论文的学者(以姓氏笔画为序)有:王素、田昌五、卢兆荫、孙机、严文明、张正明、张光直、汪宁生、李学勤、杨泓、杨新、吴荣曾、吴焯、吴震、陈文华、林甘泉、姜伯勤、徐苹芳、宿白、曹婉如、冀淑英。由于篇幅的限制,同时为了版面的整齐,论文在本期和随后几期连续刊出。我们谨向各位作者致谢。借此机会,也向文物考古界、学术界热情关心、支持《文物》的所有同志,表示由衷的感激之忱。
1987
严文明.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文物. 1987;(3):38-50.Abstract
现代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并结合着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既有主体、又有众多兄弟,既是统一的、又保持各民族特色的社会格局,乃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根基深植于遥远的史前时期。这一历史根基的探索和认识,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严文明, 张江凯. 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87;(5):385-394+428+481.Abstract
1980年秋,我们对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得知大黑山岛东边的北庄遗址有较丰富的史前遗存。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岛县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发展序列及其同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关系,决定对北庄遗址进行全面发掘。第一、二次发掘分别在1981年秋和1982年秋进行,先后参加工作的有北京大学考古系教师3人,进修教师1人,研究生2人,七七、七八和七九级本科生14人和烟台地区文管会业务干部2人。共开5×5米的探方18个,连同个别扩方在内,发掘面积约500平方
1985
严文明. 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文物. 1985;(3):20-27.Abstract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正同整个考古学一样,在建国以来的三十五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据我们了解,在这个期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约有七千多处,其中经过发掘的约有四百多处。有时单是一个遗址的揭露面积就达数千乃至一万多平方米,发现整座村落或整片墓地的情况也不乏其例。在这样大规模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的问题自然十分广泛,这对再现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对于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道路,文化分区和分期,各地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发生中的作
严文明. 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 文物. 1985;(8):9-15.Abstract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遗存常因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地域的实物遗存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为了表示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出现了"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
1984
严文明. 农业考古与现代考古学. 农业考古. 1984;(2):31-33.Abstract
农业考古无论在我国还是在那些考古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都不是新近才开始的。许多农业工具、农作物遗存和家畜骨骼(广义的农业应该包括家畜饲养)等,很早就已为考古工作者所发现,并且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许多农业考古的课题,诸如农业的起源、各种农作物或家畜的起源与传布、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农业对于古代文明发生的作用等也是很早就有人注意和研究过的。不过以前的那些研究一般是分散进行的,考古学家、农史学家
1982
严文明.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农业考古. 1982;(1):19-31+151.Abstract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稻米最多的国家之一,栽培稻谷的历史非常古远。先秦的古籍中有许多地方讲到种稻的事,当时把稻米当作珍贵的粮食,有的地方还用稻米做酒。讲得最多的是年代较早而又比较可靠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如《小雅·白华》中说:“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豳风·七月》中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丰年》中也说:“丰年多黍多稌”。稌是稻的别称,有人认为是糯稻。这三条讲的都应
严文明.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续). 农业考古. 1982;(2):50-54.Abstract
二、野生稻的分布及栽培稻的起源问题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成功的,而野生稻不只一种,栽培稻品系更为复杂。所以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特别是某一地区是否即是起源中心之一,除了在那里必须发现有较早的栽培稻遗存以外,还必须有(或历史上曾经有过)野生稻的分布,而那种野生稻同当地最早的栽培稻又必须在遗传学上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于我国现有野生稻的调查开始于本世纪初年。1917年,美国人麦尼尔在广东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一带首次发现了普通野生稻。1926年,我国水稻学家丁颖在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带发现了野生稻;随后在番禺、增城、丛化直至广西的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发现
严文明. 中国古代的陶支脚. 考古. 1982;(6):622-629.Abstract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作炊事的器皿常有三足,诸如鼎、鬲、甗、斝、鬹等均是。其中尤以鼎鬲为最,形成一个鲜明的特色,曾被称之为鼎鬲文化。其实陶鼎的出现远比鬲早,分布范围也比鬲广大得多;而在陶鼎发展的早期及其以前,还有一个使用陶支脚的时期。这个问题过去并不清楚,只是由于近年来的许多考古发现,才得以逐步地明确起来。所谓支脚,就是在烧饭时支在釜、锅等一类炊器底下的三个分开的物体,其作用是为了在炊器下面形成一定的空间以便于烧火。最早的支脚可能是采用天然的石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曾经发现过一些与陶支脚形状类似的石块,其一侧有烟熏痕迹,即是明显的证据。这种石头的支脚
严文明. 农史通信(一). 农业考古. 1982;(2):49.Abstract
编辑同志:我刚从山东回来,就收到了您寄来的稿子,遵嘱作了必要的修改,翻拍了一些照片。照片中有草鞋山和崧泽材料,但不清晰,已去信请上博和南博同志洗张清楚一些的,他们也许会直接寄给您。请您连河姆渡的照片一起重新排一下版面。山东发现了史前稻谷,这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为什么要回拙稿进行局部改动的原因。尽管工作是我主持的,但是和省方合作的,不便于单方面发表资料,又没有经过正式鉴定,故只在文章中笼统地提了一下,打算在明年整理完毕发表结果(连同发掘报告)。所
1981
严文明. 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 文物. 1981;(6):41-48.Abstract
自从1930年秋第一次发掘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对河的城子崖遗址,确认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存在着一个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以来,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在这期间,田野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对于龙山文化和同它有关系的其它原始文化的认识也发生过许多变化,总的说来是大大地前进和深化了。在龙山文化发现之初,人们相信它是从山东发源,而后传到河南北部,成为商文化的重要来源。到了三十年代末期,发现的遗址逐渐增加到了七十多处,并且"显示出
严文明. 《鹳鱼石斧图》跋. 文物. 1981;(12):79-82.Abstract
《中原文物》1981年首期报道了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一批仰韶文化陶器,其中有一件彩陶缸特别引人注目。缸上画一只白鸛衔着一尾鱼,旁边竖立一把斧子。张绍文同志按照我国古代绘画命名的习惯,贴切地称之为《鸛鱼石斧图》(图一:下)。陶缸是夹砂红陶制,个体甚大,通高47、口径32.7、底径19.5厘米。略呈直筒形,平底,厚圆唇,口外有四个对称的鹰嘴形泥突。正如同一遗址中其他陶缸底部有穿孔一样,这件彩陶缸底部正中也穿一圆孔。这种陶缸本是瓮棺葬的葬具,上面应有一个半球形的盖。同时出土的"三足盆",可能
1979
严文明.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 考古. 1979;(1):45-50.Abstract
一、 1976年11月至1977年4月,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管所等单位在武安磁山进行发掘,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77年4月,河南省开封地区文管会等单位在新郑裴李岗进行发掘,又发现了与磁山相似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两处遗存的年代都经过碳-14方法的测定,按半衰期5730±40年计算,磁山H145的木炭为公元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