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期刊论文

2003
苗河 蒋高明 刘美珍 韩念. 内蒙古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中城市(镇)的功能及其与保护区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报. 2003;23:1184-1191.Abstract
内蒙古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是以保护欧亚大陆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锡林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在成立保护区时将锡林浩特城市以及白音锡勒城镇等规划在内。但是,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成立15a来。长期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尖锐矛盾,保护区基本上无核心区、草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出现大规模的退化、城市(镇)与保护区的发展基本脱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处于非常原始的掠夺性利用状态。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人的生存出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员量。即以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为例,探讨了城市(镇)的作用及其与保护区的相互关系,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
李巍, 李文军. 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nternet]. 2003;(4):548-555. 访问链接Abstract
旅行费用法TCM常用于评估旅游地的游憩价值 ,现有的TCM模型大致可分为 3类 :分区旅行费用法 (ZTCM)、一般个人旅行费用法 (ITCM)和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 (AITCM)。这 3类模型各有特点 ,适用范围有所不同。针对九寨沟这类旅游地 ,上述 3类模型的理论假设与旅游地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因而都不适用。作者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旅行费用分析方法———旅行费用区间分析(TCIA) ,并用该方法评估了九寨沟 2 0 0 0年的自然资源游憩价值 ,结果为 10 85亿元人民币。
Jiang GM, Liu MZ, Han NY, Zhang Q, Li WJ. Potential for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steppe in the Xilingol Biosphere Reserve through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003;.30(3):304-310.
2002
等 葛小东 朱. 网络有效性:评价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一个新指标. 自然资源学报. 2002;17:381-386.Abstract
旅游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旅游区的游径往往是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地。游径的构建方式、空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但目前景观生态学中相关的廊道指标不能对此做出有效的评价。论文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地,克服现有廊道指标只单一考虑空间特性的局限,将廊道的空间格局与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采用运筹学的方法,提出网络有效性这个新的指标。在九寨沟案例研究地的应用表明,与传统景观生态学指标连通度和环通度相比,网络有效性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游径的利用状况,也能够较好地反映旅游的环境影响程度,从而为旅游管理提供依据。
2001
刘春艳, 叶文虎, 李文军. 生态旅游的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 [Internet]. 2001;21(5):399-403. 访问链接Abstract
我国旅游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研究试图建立一种量化且方便于日常管理的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方法——径评价法.该方法以游客活动集中的游径为评价对象,采用游客自辟道路、游径变宽、植被根部裸露以及泥泞路等指标评价游客对土壤、植被等的践踏破坏程度,在生态因子层次上进行旅游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表明,游径评价法结果较客观,并具有可操作性. 
Li W, Han. N. Ecotourism Management inChina’s Nature Reserves. AMBIO. 2001;30(1):62-63.
2000
王子健 李文军. 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设计——以丹顶鹤为目标种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843-847.Abstract
自然保护区缓冲带的设计涉及生态、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据此提出科学设计缓冲带的方法。根据外界因素对核心区影响程度的不同,将核心区外界分为不同区段分别进行缓冲带的设计;运用AHP法,通过对核心区外界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同区段缓冲带的宽度。通过对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设计,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王子健 李文军. 丹顶鹤越冬栖息地数学模型的建立. 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839-842.Abstract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卫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及预测盐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栖息地的分布。经验证,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72.63%,认为模型基本上能够反映丹顶鹤栖息地的分布情况。
1999
Li W, Wang Z, LTang H. Designing the core zone in a biospherereserve based on suitable habitats: Yancheng Reserve and the red crown crane.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99;90(3):167-173.
Li W, Wang Z, Tang H. Design of the buffer zone in biosphere reserve: a case study in Yancheng Biosphere Reserve,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 1999;90(3):159-165.
1997
Li W, Wang Z, Ma Z, Tang H. A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d crown crane in Yancheng Biosphere Reserve,China.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7;103:115-121. .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