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稀缺资源是企业家

十一月 12, 2015
发布日期:2014-11-10 09:23: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企业家是稀缺资源,越是稀缺资源,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说,回报就越高。

  文|本刊记者 谢泽锋    出自《英才》杂志2014年11月刊

  一路向南,海闻的地理坐标勾勒出了他的人生经历,从北大荒知青,到参与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再南下扎根深圳建设“南国燕园”,每一段都是浓墨重彩。他说,没有十年,办不成一件事。如今,他创办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已走过十载春秋,这位经济学家的身上又增添了教育创业家的光环。即便忙于教育办学,但海闻仍保持一种治学的严谨与激情。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出现的下台阶现象,一些分析机构不时抛出中国经济硬着陆甚至持续下行的观点,但海闻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中国经济仍有保持平均8%的增长潜力。

  经济新常态

  《英才》:改革开放到2012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8%的增长。从2012年开始出现了下台阶的情况,有分析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减速过程,但是也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你怎么看下台阶的问题?

  海闻:长期来讲,中国不可能永远保持9.8%的增长。今年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滑的情况,有人认为现在的状态就是“新常态”,就预测以后不会有更高的增长了。我比较乐观,认为新常态大概应该在8%左右。

  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放慢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短期的因素是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不可能始终保持一个直线,每十年左右有一个经济周期,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0年放慢。到本世纪初,速度又放慢,2008年以后又放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本来也会放慢,这是中国本身的经济周期,不光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2008年额外的宏观刺激计划,使当时应该放慢的速度没有放慢,现在不得不重新调整。

  长期因素是,中国进入了产业调整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原来主要靠制造业拉动,但现在制造业遇到了瓶颈。过去我们一直偏重制造业,制造业过度发展,生产过剩,但服务业很短缺,现在才开始重视。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增长速度放慢也很正常。

  此外,也有这两年宏观政策变化的原因。新政府的理念是只要不出大的问题,就不出台刺激政策。另一方面,反腐对经济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消费方面。

  当前的经济下滑,相当于在治疗问题,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放慢一点,这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来会越来越低,更不能因为现在7.5%、7.4%,就预测以后不会有更高的增长。

  混合所有制是过渡形式

  《英才》:你非常注重市场化的调节作用,怎样才能让市场在调结构中发挥主要作用?

  海闻: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得很清楚,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政府根本就不应该太多地去干涉,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财政、税收等,政府应退出对产业的干预。

  而且,要彻底地市场化,不能半市场化,现在我们最大的弊病是,政府不放心,不信任市场,仍然在干预市场。

  《英才》:你对混合所有制怎么看?是否也是国企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海闻:我认为这是过渡时期的形式,不是未来的主要形式。这种混合,谁主导?国有企业能让民营企业去主导吗?要让民营企业主导,是否又会有人认为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呢?不要民营企业主导,那民营企业愿意进来吗?民营企业把钱给你了,如果没有话语权他们又有什么积极性进来?

  现在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我认为是过渡阶段的模式,是国有逐渐退出的过程:从原来百分之百的国有,现在变成了50%的国有,最后变成20%的国有,到最后彻底退出。

  经济动力在于民营经济

  《英才》:你对未来这种乐观的预期支撑点是什么?是后发优势还是制度改革红利?

  海闻: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一定要经历,也并不是每个国家经历了就出不来。中国有可能不经历中等收入陷阱,即便可能陷入也可以是短暂时期。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还在,中国经济起飞还没有完成,起飞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特殊历史时期。欧美国家18、19世纪的起飞,发展得特别快。战后起飞的国家主要在东亚和南美,起飞需要多长时间呢?每个国家不一样。就像飞机一样,大飞机起飞可能跑道要更长,起飞时间也更长。

  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50年代,韩国和中国大陆非常相似,贫穷落后,经济以农业为主。韩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飞,到90年代末,大概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60年代到80年代,30年平均增长10%左右,90年代还有8%左右的增长率。

  反观中国,真正的起飞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还不到30年。80年代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调整和恢复被破坏的体制,比如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把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办小型的私人企业。80年代不算起飞,它只是回到正常的政策道路上,中国真正的民营企业从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现在不到30年。

  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首先是产业发展。从经济结构上看,一个国家的起飞,通常起飞前是农业为主,起飞中间以制造业为主,起飞基本结束时以服务业为主。

  产业结构需要一个调整的时期。美国现在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占80%,欧洲是70%多,世界平均是70%,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本身会带来很多的红利,但服务业是一个近乎可以无限的空间,包括健康、文化、教育、艺术、金融业、互联网、新媒体等等,这些领域将来都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还有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第二是城市化。随着农业结构的变化,农民会越来越少。美国的农民只有百分之一点几,日本的农民也越来越少,现在仅占2%,中国现在还有40%多的农民。意味着还有30%的农民会逐步到城里来。这都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三个是中国特有的改革。我们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现在很多行业都是国有企业为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政府把束缚人们的手脚放开,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对民营企业政策上的放松,将释放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

  《英才》:如何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海闻:我觉得经济增长动力是民营企业,未来还是要靠民营企业家。

  传统的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即劳动、土地和资本,现在经济学理论把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也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光有物质资源不够,需要有人把这些资源更好地组织起来。同样的资源,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把这三个资源用得很好,他可以创造财富,这就是另外一种资源——组织和创新的才能。中国仍然缺乏这样的企业家,我们要善待企业家。

  为什么要善待企业家,允许他们获得高回报呢?因为企业家是稀缺资源,越是稀缺资源,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说,回报就越高。回报高的情况下,更多人愿意去创新创业,也就会出现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我认为中国将来真正的动力是要激发人们的创新观念和创业积极性。对于企业家和企业,政府要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帮助解决税赋问题,我们现在的企业税赋在全球来讲是比较重的,要考虑减税。第二要解决好劳工问题,要给企业更多的自由,应该允许企业更灵活地聘用和解聘员工。第三,允许民营企业参与更多的行业。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局限在那些做不了大事的领域,而包括航空、军工等高科技行业的准入都受到严格限制。第四,中国的经济增长要靠创新,包括对创新的保护。让企业家有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这些都能够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