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页面的主要内容部分
科研成果 by Year: 2013
2013
林毅夫
.
要善于平衡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 农村工作通讯. 2013;(13):35.
梁柱
.
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
.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2):33-41.
Abstract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既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成果,又不能不带有那个历史时期的局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和国情再认识的理论升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已建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又是一个过渡性的发展阶段,要防止把初级阶段凝固化、固定化。
林毅夫
.
要走比较优势之路
. 资本市场. 2013;(1):14-17.
Abstract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不能进入现代的经济增长,就陷入到低收入水平的陷阱,或者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能持续,不能进入新的产业结构,这是它们经济发展失败的主要原因。
胡泳
.
解析《The Daily》之死
. 新闻记者. 2013;(01):8-10.
Abstract
<正>世界上第一家iPad报纸《The Daily》于12月15日停止出版。这家报纸尽管口衔金匙出生,有着显赫的父母——乔布斯与默多克,还是不到两岁就夭折了。《The Daily》之死的原因《The Daily》的失败原因是多重的。原创的失败:相对于《赫芬顿邮报》这样的聚合内容商而言,默多克未动用旗下诸多媒体供稿,而是坚持原创。默氏的庞大帝国中不乏高
汪琼
.
解读《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 2013;(9月上):3-7.
林毅夫
.
解读中国经济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1-10.
Abstract
在18世纪以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到了19世纪,中国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的计算,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见图1).但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迅
厉以宁
.
让农民成市场主体 须推进户籍统一等改革
.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3;(11):14.
Abstract
中国一直面临其他国家大多不存在的市场主体缺失问题,所以中国经济改革一贯要从产权改革开始。具体到当前,就是要让农民也能够成为市场的主体,这需要通过统一户籍推进就地城镇化、土地确权、改革初次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但是中国还存在着如何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非均衡不仅表现在市场不完善,还表现在缺失市场主体,这两方面叠加在
厉以宁
.
论中国的双重转型
. 中国市场. 2013;(1):3-8.
Abstract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实践表明,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工业社会是一条不成功的道路.而1979年以后的中国则不同,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一方面,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体制转型;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使中国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就是发展转型.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梁柱
.
论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和反特权思想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11):27-33+90.
Abstract
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特权享受,是封建传统的重要表现。毛泽东历来反对官僚主义,他始终以身作则,彻底同"官国"传统决裂,为全党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典范。官僚主义就其对待群众的态度和作风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表现,因而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大的危害。共产党人应当是同"官国"传统彻底决裂的战士。在执政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品格和情操,是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重要保证。防范和反对官僚主义必须改革和完善国家领导制度,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才能把官僚主义的危害及其活动范围限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也才能有利于逐步创造消除官僚主义赖以产生的条件。
张守文
.
论经济法与宪法的协调发展
. 现代法学. 2013;(4):3-9.
Abstract
经济法的发展事关法律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迁,需要与宪法等各个部门法的发展相协调."经济宪法"为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宪法基础,发展经济法既是宪法规范的要求,又是实施宪法的需要,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也有助于宪法的完善和发展.基于经济法与宪法所共有的经济性和规范性,应通过司法判断和非司法判断,不断提升两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全面促进其协调发展.
梁柱
.
评《重启改革议程》三个前提设定的荒谬性——关于我们同吴敬琏的分歧
. 中华魂. 2013;(13):9-13.
Abstract
《重启改革议程》(以下简称《重启》),是经济学家吴敬琏为其"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再版时定的书名。该书劈头就提出"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颇具煽情作用。本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特别是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大,都对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了明确的
谢立中
.
试析导致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值多样化的主要原因
. 山东社会科学. 2013;(8):34-43.
Abstract
对于“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现有相关文献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答案.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表明,导致不同研究人员得出不同基尼系数计算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们不应该将我们在相关文献中所看到的任何一个基尼系数值简单地视为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际状况的客观再现,而应该将其视为该基尼系数的计算者在特定话语系统的引导和约束下所完成的一项有关该国或该地区该时期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话语建构.
张维迎
.
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
. 决策与信息. 2013;(6):51-54.
Abstract
语言腐败的含义腐败这个词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但我们更经常谈的是官员腐败、政治腐败.我认为有一类腐败,它可能比其他的腐败更普遍、更严重.这就是我说的语言腐败.语言腐败是什么含义?简单说就是人们出于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目的,形成一些语言词汇,附加一些不同的含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含
张维迎
.
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
. 三月风. 2013;(4):60.
Abstract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曾说为了人类的幸福,一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对自己保持忠诚。当一个人已经腐化到侮辱他思想的纯净,从而宣传他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时,他已经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
严家炎
.
读《填平雅俗鸿沟》的感想与思考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4):2-3.
Abstract
范伯群先生的自选集《填平雅俗鸿沟》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今天的首发式上,我作为读者,首先要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远大眼光和出版热忱表示衷心钦佩,同时更要向作者范先生完成这一大工程表示热烈祝贺!范伯群和曾华鹏两位先生是我们这一代学人中出道最早的学者。他们195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
胡壮麟
.
谈《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中国外语教育. 2013;(2):70-74,81.
Abstract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是黄国文和辛志英合编的论文集.本文对此书进行了评介.笔者逐章进行了介绍点评,首先说明每章的内容,在点明该书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同时,也对部分有待商榷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引起作者的关注.
胡泳
.
谈论新旧媒体的两种范式
. IT经理世界. 2013;(01):26.
Abstract
<正>比起数字革命的范式,"融合"更有说服力。旧媒体不会被取代,相反,它们的功能和地位被新技术的引入打乱了。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之间划出了一道明显的界限。他预测说,广播电视网将要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窄播"和随需定制的分众媒体。大众媒体铁板一块的帝国将会被拆分成许多家庭手工作坊,今天的媒体帝王将看到它们中央帝国
张维迎
.
资讯
. 新远见. 2013;(10):4-8.
Abstract
月度声音不死一批企业不可能转型□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企业家的重要工作就是判断未来,判断对了就有成功的希望,判断错了肯定是失败的结果。我跟大家看的角度不太一样,刚才我们短片中放的那么多的企业,柯达、索尼等等,那么优秀
谢立中
.
走向东亚共同体:东亚社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 社会学评论. 2013;(5):3-11.
Abstract
近几年来,东亚相关国家之间围绕着领土问题爆发了一系列的纠纷和冲突。这些纠纷和冲突尽管可能不至于引发大规模的战争对抗,但就小规模的战争对抗而言却经常显示出一种一触即发的态势。面对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东亚各国可以选择用来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来加以解决;第二,通过战争等武力手段来加以解决;第三,通过调停或仲裁途径来加以解决;第四,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式来解决。但实践表明,这几种解决方式都有其局限。对于东亚各国来说,最理想的争议解决方案就是向欧洲联盟学习,建立一个正式的、将东亚各国联合起来的"东亚共同体"。尽管通往"东亚共同体"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东亚各国应该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共同努力。
谢立中
.
走向干预主义:历史之必然,还是话语之建构-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 2013:15-51,347.
Abstract
长期以来,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的世界性干预主义战略转型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国家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早期自由主义战略及其社会体制内在危机的一个结果;1929~1939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就是这种早期自由主义战略及其社会体制内在危机的总暴发;而作为世界性干预主义战略转向之主要标志的"罗斯福新政",其伟大历史意义正在于它通过一系列紧密关联的政府措施有效地缓解或消除了早期自由主义战略及其社会体制的主要弊端本文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质疑.通过分析说明像"罗斯福新政"一类的干预主义转向并不是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由特定话语建构出来的一种社会历史过程.
Pages
« 首页
‹ 上页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页 ›
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