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by Type: Miscellaneous

2011
吕其庆, 韩震, 郭建宁, 竹立家, 王树荫, 全林远, 冯仕政. 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4):8-14.Abstract
在近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八点意见,其中提到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胡壮麟. 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4):1-7.Abstract
2009年我曾写过《我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一文.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且前30年中我在1954-1972的19年中不在高校工作,对一些问题不是很有把握.这次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语言研究和外语教育研讨会"给了我机会,把有关话题集中在后30年,即改革开放后的30年,并能对一些问题与参加会议的高校教师和同学交谈商讨.
胡壮麟.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 符号与传媒. 2011;(2):31-40.Abstract
标题中的"小品"指一种多模态的幻灯片文本,一般网络文化研究者称之为"超文本".但"小品"只是多模态超文本中的一种,在网络上很常见,很受欢迎.本文试图用语言符号学分析这种"小品"的特点,并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框架内予以进一步的探究.
胡壮麟.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 外语教学. 2011;(4):1-5.Abstract
多模态性的研究旨在说明人们在表达意义时对不同符号特性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对不同符号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多模态小品在本世纪开始流传.所谓多模态小品,是作者借用"小品文"的概念命名的,即生动活泼的说理抒情的短篇散文或作品,但它是多模态的.这些小品中的模态有不同的组合,如文字、乐曲、图象、动作.对同一语篇意义的表达可以采用不同模态.这些模态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同步使用.在多种模态同步使用的情况下,其中一至二种模态是主体的,其余模态起陪衬作用.人们从一种模态发展为更多地使用另一种模态,这与社会进程是分不开的.
胡壮麟. 谈程雨民先生语言研究的基本轨迹-庆贺程雨民先生八五华诞. 当代外语研究. 2011;(9):1-4.Abstract
程雨民教授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的外语及语言学教学与研究,深研笃思,格物求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程先生就翻译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论文,发表了研究俄语动词的论著(《俄语动词命令式》、《俄语动词假定式》等).七十年代末期,程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英语语体的文章,
胡壮麟.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1):2-8.Abstract
近年来汉语界对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本位"理论出现不少评述.本文在简单回顾"本位"概念出现的历史和界定之后,对"本位"的理解和对有关理论模式的评估提出以下现点:要明确讨论的基础是句法学、语法学,还是语言学或广义语法学;对语言"本位"的不同理解和选择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之 一;从中西方语法研究中有关"本位"的讨论可以发现"本位"是语法研究中对切入点的选择;"本位"研究已从句法范畴向广义语法学发展;对"本位"的讨论不仅是汉语语言学的命题,也是普通语言学的命题;从层级式知识结构和水平式知识结构的关系讨论"本位"研究的积极意义.
郭建宁. "走出去",而不仅仅是"送出去". 人民论坛. 2011;(31):57.Abstract
18问为何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精彩语录: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郭建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族的复兴需要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中国改革开放持续30多年的快速
梁柱. 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启示-读《复兴之路》. 北京支部生活. 2011;(1):60-61.Abstract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近代,中华民族历经炼狱般的苦难、坚忍不拔的抗争、多条救国之途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获得了凤凰
梁柱.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超越. 新视野. 2011;(6):11-14.Abstract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间广泛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但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三个月时间,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辛亥革命所以失败,从客观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上说,还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和妥协性.把民主革命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接起来,才有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从而实现历史的超越.
郭建宁. 近十年文化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46-49.Abstract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了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认真回顾与审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十分必要和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的论述试图从战略层面、学术层面、社会层面这三个维度展开.
张维迎. 通胀本质上是财富的逆向分配. 农村工作通讯. 2011;(11):32.Abstract
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没有大的天灾,一定是个货币问题.现在物价、房价上涨,最根本的原因是过度的刺激政策,其必然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但现在是宏观政策出了问题,用微观控制的方式去解决.
张维迎. 通胀本质是掠夺民间财富. 中国中小企业. 2011;(9):12.Abstract
我们的政策应该更多地体现尊重市场,保护产权制度、自由竞争、自由准入,让市场的逻辑发挥更好的作用。现在市场上物价、房价上涨,根本原因是2009年之后采取了过度的刺激政策,太多的货币、太多的信贷注入经济体,其必然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政策出问题了,调整的过程应该更多通过市场去消化,而不应该错上加错。比如房地产问题,2009年初比较冷,房价往下跌,那时候该跌就让它跌,应该顺其自然,但我们不是,一看房价下跌,着急上火,马上出台了刺激政策,结果价格上涨,没过几个月,又出
梁柱. 邓小平晚年心系分配问题. 领导文萃. 2011;(5):79-82.Abstract
1989年11月,邓小平经中央同意退休。退休之后,他仍然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其中,分配问题是他晚年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他谈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他谈及和着重谈及分配问题的就达六次之多。他直面现实而不讳言两极分化的出现,尖锐
梁柱. 邓小平晚年心系分配问题. 决策与信息. 2011;(4):11-12.Abstract
1989年11月,邓小平经中央同意退休。他仍然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其中,分配问题是他晚年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他谈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梁柱. 邓小平晚年的分配思想探析. 湖湘论坛. 2011;(1):37-41.Abstract
邓小平晚年谈及分配问题就有达六次之多,见解深刻,期望殷切.他直面现实而不讳言两极分化的出现,尖锐指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富有预见地提出公平分配、共同致富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问题,希望能正确解决,造福人民群众.
张守文. 重视分配问题的经济法规制. 法制资讯. 2011;(8):63-65.Abstract
分配关乎国计与民生,直接影响政治安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制度变迁,往往皆因分配问题而起,因此,对分配问题必须高度关注并予以有效解决.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始
王一川. 阳刚本从阴柔来-看《岁岁清明》. 电影艺术. 2011;(5):48-49.Abstract
提起杭州城,人们总会想到柔媚的西子湖和芳香扑鼻的西湖龙井茶,也会想到苏东坡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总是把杭州城同阴柔之美联系起来.这样想象的杭州城市文化品格,自然多偏于阴柔,但有多少人还能想到它自有其阳刚一面呢?《岁岁清明》就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次出人意料的突转:你品尝到一杯来自明丽的西子湖畔、紫云山麓的沁人心脾的明前茶,但茶味中却又浸透着深一层的别种刚猛滋味.
李广建, 王巍巍. 隐喻方法与数宇图书馆服务-从政府网站中生活事件徂织法谈起.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10):1-7.Abstract
对政府网站中生活事件组织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其背后隐藏的隐喻方法思想和运行机制;对隐喻方法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数字图书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借鉴.
王一川. 革命年代的心化美学——简论中国现代美学Ⅰ及其传统渊源. 江海学刊. 2011;(2):13-17.Abstract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I和中国现代美学II。中国现代美学I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朱红, 文东茅, 许锐. 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 教育学术月刊. 2011;(2):23-28.Abstract
师生交流是影响高校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生活.当前高校师生交往互动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类型院校差异显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教学行为、高校学生工作、学生的学习动机等对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习交流状况具有不同的、显著影响.目前高校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师生交往的限制,只有通过大学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比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配套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倾斜、与学工系统密切合作等,才有可能建设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师生互动.

Pages